手机站   |   客户端

六安:六强化 深入推进“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

时间:2017-09-19 08:43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要闻播报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六安市委坚持把开展“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六强化,从实从细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突出“关键少数”,强化示范引领。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达到抓少数带整体、抓关键促全局的效果,市委要求“一把手”要带头“六破六立”,围绕“六个起来”,既当好专题警示教育的参与者、受教育者,更当好组织者、推动者。市委常委会率先垂范,通过认真开展“七个一”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带动了全市专题警示教育扎实开展。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召开学习会议、研讨会议、警示教育报告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共1500多场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撰写认识体会实录、专题研讨发言和查摆材料共2500多篇;共有900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了现场警示教育;市委常委开展“四进四促”走访48个村居、社区、机关和企业,收集问题建议150多条。

突出案件警示,强化教育实效。推出“一书一片一信一微群”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组合拳,进一步营造专题警示教育氛围:遴选了十八大以来市纪委查处的30个违纪当事人的忏悔录,编撰了《警示教育材料》;选取身边典型案例制作警示片,警醒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针对该市近年来“一把手”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给各县区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写一封信;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一把手学思群”微信群,邀请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加入,交流学习体会。坚持“双把关”,各级班子成员的认识体会实录由主要负责人把关后,再报上级把关,努力改变过去对身边人和身边事避而不谈的“惯例”,重点要求把与省、市典型案例当事人的交集、态度和自身的警醒写清楚、写透彻。

突出正反结合,强化实践特色。注重破立结合、正反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进一步坚定全市广大党员理想信念。深挖老区优秀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在各县区、中小学校和企业等单位开展“红色六安”巡回宣讲,促进老区精神代代相传。把专题警示教育与家风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学讲话、立家规、树家风”主题实践活动、“道德讲堂”、编撰《六安好家风》书籍、开展“树优良家风,扬清风正气”文艺汇演、举办红色家风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亲情观,传播优良家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突出政治任务,强化服务大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专题警示教育与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执行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增强专题警示教育实效。市委出台了《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的实施意见》、《六安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核查考核暂行办法》,市纪委制定了《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专项行动方案》和环保问题线索移交机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强化脱贫攻坚工作监督,市委整合市县两级力量,组建28个巡察组,开展机动式、交叉式巡察,对4县3区实现脱贫攻坚巡察全覆盖,巡察县区7个脱贫攻坚责任单位、7个乡镇、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突出统筹推进,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把开展专题警示教育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直接检验,推动管党治党不断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严格履行“一岗双责”,把开展好专题警示教育作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实。以此次专题警示教育为契机,从严从实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专题警示教育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警示教育成效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具体实践。以“拉清单、建台账、亮结果、评成效”为抓手,部署开展整改提升推进月活动。将专题警示教育向基层党支部再延伸再加压,确保全市专题警示教育工作全覆盖、无盲区。

突出督查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督查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确保专题警示教育推进有力、成效显著。市委将“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对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的,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各级党委(党组)加大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力度,市、县(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以“五查五问五补”为主要内容的巡查督导,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发现纠正问题,对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推动不力、工作不到位的,及时督促整改,并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六安市纪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