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君子三畏”: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顾伯冲

时间:2020-03-17 15:56    来源:学习时报     分类:清风苑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有了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善男信女和凡夫俗子之分。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仅要敬畏那些看得见的,也要敬畏那些看不见的,内心明白有些东西是亵渎不得的。对此,孔子有“君子三畏”之说。《论语》一书里有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作为君子对于这三个东西是需要敬畏的,第一是天命,第二是大人,第三是圣人的话。

人生道路漫长而多彩,犹如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候会风平浪静,有时候却会是汹涌澎湃。只要我们内心“三畏”的灯塔不灭,就能压住惊涛骇浪,沿着自己设定的航线扬帆远航,驶向远方。

“三畏”是一种“自律”

“敬”表现的既是一种处世态度、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恢宏气度;“畏”既是一种害怕、恐惧,更是对自己行为的内心认同、自我遵从与主动限制,是一种“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我约束。这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折射出一种真实的、普遍的、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感。

就“君子三畏”的实质而言,“畏天命”,就是敬畏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通常说的自然规律是指人类以外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自然规律一词产生于自然科学,而中华自然哲学对自然的理解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人类面对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身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畏大人”,就是敬畏那些德行很高、地位很高的人,因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畏圣人之言”,就是古今圣贤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权威,他们就是我们人生的导向标。尤其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我国先民,很早就选择了敬畏自然、追随人的自然天性。因为没有神谕和圣徒的指引,我国先民便将身边品格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尊为圣贤,于是,历朝历代的圣贤就成了引领芸芸众生从凡俗走向崇高的盏盏明灯。

概括起来,“君子三畏”既是君子人格的标准,说白了就是他们心中的原则和底线,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就是操守的体现。真正的君子,对自己要求是很严格的,“三畏”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自爱。人类在驯服了大多数飞禽走兽后,却一直难以驯服自己。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而“自律”就是耐得住清苦、扛得住诱惑,顶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的一种修养。北宋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说“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具有敬畏意识的“自律”,是不自大、不自傲,不轻视身边任何一个人的一种表现。没有“自律”这一道箍,单靠外在压力或者利益平衡,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地球上,社会这个大家庭是很难长久拢得住的。懂得敬畏者,不以个人情感左右是非曲直,不以一己之私衡量荣辱得失,不以自己的好恶干扰政策法律;不懂得敬畏者,却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颠覆法律政策,乃至天理良心,只要满足个人的贪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诚哉斯言,人类有了敬畏之心,使我们有别于鸿蒙野兽;个人拥有敬畏之心,才能开始避开祸端,恪守自己的一方天空。“君子三畏”与其他传统文化的精华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体系,并内在地规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与行为走向,几千年来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理想。

“无畏”必然会“妄为”

有敬畏方无畏,越自律越自由。

没有了敬畏就等于放纵了欲望,做不到自律也就放弃了自由,这两者之间也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没有敬畏的人就是什么都不信的人,一个精神上什么都不信的人就只有相信感官上的欲望了,金钱、肉欲、名利因此成了疯狂追求的载体。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怕就是最可怕的事,因为没有敬畏,他们在别人的眼里,最后在自己的眼里,渐渐地异化为可怕、胡来的代名词。

敬畏,既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又是一剂理性奋进的清醒剂。人无敬畏,必然无耻。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几乎每一个朝代从盛世走向覆灭,都与为政者敬畏之心的缺失息息相关。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群英聚会,大气磅礴。到后来,没有了敬畏,便没有了锐气,皇宫渐渐滋生享乐和荒淫,最终走向腐朽。

当年,唐太宗登上了天子宝座,屹立于人生之巅时,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知道人民力量的强大,所以心存敬畏,虽主掌大权,却不敢任性而为。他时时刻刻感受到人民的压力,兢兢业业地守住了自己的职责。终于,历史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一个强大的大唐横空出世,震撼了世界!后来,他的子孙什么都不怕了,结果黄巢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气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其实,每个人在世上只是一个匆匆的过程,当拥有了天地意识和生命情怀后,就会见识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感悟到“居高声自远”境界,精神自然得到提升之后,必然会对某些伟大的力量心存敬畏。不然,无畏变成了妄为,将会带来可怕的灾难。心存敬畏,才会居安思危,才会殚精竭虑、发愤图强,才会保持理智与清醒,让事业不断发展向前。

反观当下,一些领导干部没了敬畏意识,不仅对宇宙万物不再有敬畏感和神圣感,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不再有追问的好奇和热情,而且将“活着就好”“活在当下”的活命哲学当作普适性奉行的最高哲学。于是,无视组织程序,“迈过锅台上炕”;不顾中央禁令,“心里装着小九九”,什么感恩、什么天地、生命、父母、老师、道德、法律,全不在话下,自己才是天下第一,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人间的事情做绝了,他们真敢去折腾大自然。所以说,人一旦没有了敬畏感,一个国家没有了敬畏感,甚至人类没有了敬畏感,暴力的魔盒就此打开了。

一个民族想要抛弃丛林原则结束蒙昧时代,就必须有所敬畏、必须遵循统一的道德准则。如果没有了敬畏之心,被物欲迷惑了双眼、权力冲昏了头脑,滋生蔓延的就是胆大妄为、为所欲为、自我膨胀,最终就会腐化堕落、蜕化变质。

欲成“君子”必“三畏”

“君子”一词,从孔子开始把其概念由对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有德之人的尊称。而今领导干部依然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正如朱熹所言:“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典故,体现的是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百姓赋予的权力的敬畏,彰显的是其“权重愈慎、位高愈谦、志得愈恭”的高度自律。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做到“君子三畏”,应当以一颗清虚、静笃、坦荡、正宁之心,以一颗不带任何杂质和杂念的澄澈、谦卑、纯良之心,为天地工作,为众生操劳,为永恒服役,达到与天地大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做到“君子三畏”,当下来说就是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历史,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并不断激发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同时,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知道自己的渺小,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着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一些东西常怀敬畏之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内心充盈、宁静,并在行为上有所戒惧和节制,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当然,做到“君子三畏”,并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待每一件事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做人。邓小平曾告诫全党:“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反思一些反面典型,我们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胆小”和“胆大”并不是天然对立的,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规矩和原则前,“胆小”而不“胆大”,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值得点赞;在改革发展面前,需要大力弘扬“无所惧”的精神,“胆大”而不“胆小”,就是好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

曾国藩说过:“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的确,做人做事,从敬畏开始,方能善始善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