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读书】中国力量举世瞩目——《这就是中国》

时间:2019-11-05 15:3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读书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情回望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深刻理解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跃升历史逻辑的应有之义,也是准确把握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的现实需要,更是激励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内在要求。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所著《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在东方卫视同名纪录片受到欢迎获得热播的基础上,用理性又生动的语言,破除西方话语,用中国人的智慧解读中国奇迹。从不同维度探讨阐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激发出来的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是用中国语言书写中国精神、阐释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的重要研究成果,是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讲清楚,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益读本。

中国力量源自中国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旧貌换新颜,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今天,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中国正不断向世界呈现中国精彩、中国力量。在感叹中国精彩、中国力量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思索是什么孕育了中国力量,又如何创造了中国精彩。《这就是中国》一书提出“中国力量源自中国精神”的观点,从中国精神维度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作出了独到阐发。

在作者看来,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源自中国精神原因有三。首先,中国崛起是“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要读懂中国崛起,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外界看中国固然有“盲人摸象”的问题,而中国人看自己的国家又何尝没有这样的问题呢?因而,作者认为对中国崛起要有整体把握,应采用三个方法:一是看大数据,即看比较权威的大型民调,而且要多个数据对比着看;二是要考察调研,如果只是坐在书斋里看数据,经常会错得离谱,这种本本主义的方法要不得;三是分板块看中国,即一个是巨大的发达板块,一个则是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板块,看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然,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有自己的逻辑。一方面,历史上中国曾长期领先西方;另一方面,中国在18世纪开始落后,汲取了深刻教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又迅速地赶了上来。中国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非亦步亦趋照搬其他模式而自成体系的崛起。读懂中国崛起,中国学界一定要跳出西方话语。西方社会科学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数学模式,已经无法解决人类社会极端丰富性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学界为西方学术和话语“打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进行大量的、原创性工作,才能对自己国家和外部世界有比较准确的整体把握,从而形成强大的定力。

其次,中国拥有四大“超级因素”。中国是个大国,大国的话语要有底气,有种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在作者看来,中国做的事情,不需要西方的认可。中国崛起有四个特征,作者称之为“四超”,也是中国崛起的强大基础,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这四大“超级因素”是中国崛起最精彩之处。

再者,中国人有宝贵的“家国情怀”。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新中国的两个伟大的符号——国旗国歌也诞生了。其中,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来自上海的曾联松。当时的他,仅仅是一位32岁的业余美术爱好者,一位饱经战乱的热血爱国青年。但是,当时上海解放不久,曾联松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充满了憧憬和期待。1949年7月,他从报纸上看到了新政协筹备会刊登的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后,决定尝试一下。他夜以继日地构思设计,凭着仰望星空时“盼星星,盼月亮”的灵感,以对新中国满腔的热忱和憧憬铸就了一段流芳百世的辉煌。70年后的今天,全国各地都举办了“闪唱”活动,大家唱得最多的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正如作者所言,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这首歌都美得令人心醉,唱出了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的真实情感。

应当说,作者讲述国旗诞生背后的故事和今天的“闪唱”活动,其实就是要弘扬中华儿女这种浓浓的家国情怀。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所在、力量所系。

中国力量塑造中国价值

波澜壮阔70年,风鹏正举新中国。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新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羸弱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是什么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是什么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扬眉吐气、自信满怀?是什么让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幸福安康、意气风发?《这就是中国》从新中国70年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历史逻辑中寻找答案、解读真谛。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世界大党。《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彰显了党的力量和优势就在于引领人民,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初心使命如此,党的性质宗旨如此,党的实践更如此。正如作者引用毛泽东的话:“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中国共产党正是引领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牺牲了成千上百万共产党人的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正是引领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是引领人民经历了70年砥砺奋进、壮丽实践,才取得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跃升。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元素。在作者看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铸就中国奇迹、中国力量,成就中国价值,除了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外,还在于党的现代元素,中国共产党具有全世界最明确的现代化导向。从宏观视角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到党的十九大擘画的两个“再奋斗十五年”的宏伟蓝图,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具体视角看,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广泛的协商民主,还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机制,能够较好地统筹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实现人民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应当说,这种战略规划、决策机制、实施能力和现代化导向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当代中国,把党建设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党把自身建设好这种制度安排,是党的最重要安排,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面对新时代长征路上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党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应当说,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党和人民之所以能够不断跨越艰险,赢得胜利,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党的初心使命、现代化导向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安排和价值取向。

中国力量支撑中国定力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升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人民创造了不负先辈的辉煌业绩,今天再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这种超拔的胸怀和定力呢?首先,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只要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有了无往而不胜的执政底气与定力。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支持这一力量源泉,我们就能够成功跨越一个个风险陷阱,用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支撑起中国定力。

那么,如何理解用中国力量支撑中国定力?《这就是中国》引用大量鲜活的实例,解读西方社会部分人士对中国的傲慢、偏见和质疑,旨在告诉人们中国的崛起是怎么来的,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愈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是源于党和人民对美好目标矢志不渝的坚守和一以贯之的接力推进,更源于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苦干实干。这种坚忍不拔的持守定力本身就是中国力量的鲜明表达。

此外,通过对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作者指出,尽管中国人口等于20个英国,超过整个西方人口之和,但是中国能够通过协商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在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层面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创造中国全方位崛起的奇迹。中国不害怕制度竞争,不害怕模式竞争。同时,中国也决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会向世界推销中国模式,因为照搬别国模式,从来都不会成功。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饱经沧桑、久经磨难之后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各种代价、作出各种牺牲探索得来的人间正道,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实践指南。

(朱永刚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