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理论视野】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强大优势

时间:2021-01-07 15:5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理论视野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2020年8月,重庆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洪水过境。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一支队迅速出动人员,担负清淤任务,帮助受灾群众转移物资。(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要使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深入贯彻,必须充分发挥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的强大组织力、行动力、战斗力,确保党的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

党的组织体系,是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有着使命追求的崇高性、组织队伍的先进性、组织覆盖的广泛性、联系群众的紧密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是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强保证。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早在无产阶级政党创建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高度重视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的建设。由恩格斯起草、马克思修改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明确规定,同盟的组织机构包括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五个层级。中央委员会是同盟的权力机关,代表大会是同盟的立法机关。第一国际成立后,由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规定了国际工人协会的组织体系:全协会代表大会是协会最高权力机关,总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设主席、总书记和通讯书记,各国中央委员会称为联合委员会,下设分部、支部或小组。

列宁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建设的学说,他在《进一步,退两步》中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列宁强调,党既是工人阶级最优秀的先进的有觉悟的部队,又是有组织的部队,具有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纪律,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统一体系。党是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团结起来的战斗组织,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的统一物质力量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确保了党的理论能够转变为巨大的物质能量,从而实现了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严密组织体系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凡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不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应设书记一人;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超过三十人的,应从委员会的委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提出要在红军队伍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将党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建立党代表制度,党的严密组织体系成功解决了对军队的领导权问题。1948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解决了一些中央局和分局的同志不向中央报告并请求指示的问题,使一切必须和可能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从而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加严密。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必须严格执行这几条。否则,形成不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的“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就是对党注重组织体系建设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能够确保党的领导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力量之源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这一组织体系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其中地方党委3200多个,党组、工委14.5万个,基层党组织468.1万个。党的各级组织虽然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但都承载着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是“最初一公里”、地方党委是“中间段”、基层党组织是“最后一公里”,主要是从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通各级组织来讲的,根本上是为了以严密的组织体系来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中央和国家机关承担着建设成为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的重要责任。地方党委承担着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班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的重要责任。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的组织体系大厦的地基,承担着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责任。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的严密组织体系优势得以发挥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党的民主集中制,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党的创造活力、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强化了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使党的各级组织坚持“四个服从”、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了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上下贯通的法规体系,是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的法治保障。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注重突出了党的法规体系全面覆盖。在中央组织建设方面,出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在地方组织建设方面,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等党内法规。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出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党内严密的法规体系,使党的各级组织能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强保证

进行伟大斗争,必须以党的严密的组织体系来凝聚起强大合力。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根本的保证是党的领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都及时建立健全了战时组织体系,全国3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直接参与,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彰显了党的强大组织优势。只要党坚持与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能把9100多万名党员、14亿人民广泛凝聚起来,形成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雄浑力量。

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的严密的组织体系的巨大优势。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最终要靠各领域、各方面的党组织去实现。通过加强党的各级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建设,来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坚持时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始终艰苦奋斗,时刻防范糖衣炮弹、永葆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推进伟大事业,必须以党的严密的组织体系为基本依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直接表现为组织形态上的领导;离开了党的组织,党的一切领导、一切工作,就无所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证。党的各级组织要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方面,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以党的严密的组织体系来汇聚起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塑造了一个信仰崇高、上下贯通的组织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汇聚起全党全国上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02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充分发挥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的强大组织力、行动力、战斗力,使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得到深入贯彻。(乔茂林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