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读书】《闻一多诗集》:敲醒时代的磐音

时间:2018-05-22 1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读书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清明无事时,我翻看了手边的《闻一多诗集》。窗外正下着雨,似乎是暗示着我这一页阅读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带着镣铐的舞蹈”间隐藏着一些与众不同的情感波动,如此浓烈而跌宕。本诗写于一九二五年,大约也是清明时节,眼中所见的景致与我应没什么差别,无非是斜风、细雨、桃花、潭水,但是在他的笔下——“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我身逢盛世,无法亲历那个风云诡谲,军阀混战的时代,但我知道先生的心理活动,“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清明时节的落英缤纷与细雨绵绵在当时的闻一多先生看来,大约使那一怀为民为国的愤激情绪蒙上了一层涂抹不开的愁绪,所以他的诗句竟是这般铸造:“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在这潭看似波澜不惊的死水中,潜藏的是闻一多先生极高的艺术审美取向与以严峻的冷酷伪装着的火一样的热情。他心中的“痛”与“火”相伴而生,在灼炽自身的同时,不无牺牲献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

阅及爱国情怀,先生的绝世之作《七子之歌》中振聋发聩的呐喊不觉在耳畔响起:“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脑中还氤氤着郑氏的英魂……”铿锵的呼号令我怅然,热忱的呐喊使我敬畏。这是闻一多的名作《七子之歌》,是爱国诗不朽的传奇。面对血淋淋的现实斗争和满目疮痍的祖国,先生悲愤难抑,慷慨执笔抒怀。“挣开枷锁的情绪宣泄”间汹涌着满腔的悲愤,直击人心,警醒漠然的民众。“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先生笔下,山河破碎,风雨如磐,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我身处的时代,丰衣足食,不似先生那时豺狼当道,列强横行,但我悟得明先生的心,“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家国飘零的岁月,先生斥尽了黑暗,以眷怀祖国的哀忱声嘶力竭般孤苦亡告。所以他的诗句字字凝练,饱含激情:“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在这场视死如归的爱国战役中,暗含的是闻一多先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以及对祖国山河的怀念与赞美。这首诗里,先生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痛”与“火”却也沸腾了,只觉他心中“悲”与“恨”交织缠绕,在激昂呐喊的笔调中,热盼统一的炽热情怀一览无余。

闻一多先生对生命力的拷问总是匪石匪席,而我更像踌躇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哈姆雷特,亦难取其一。然目之所及案上一篇《红烛》:“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却是陡然清晰。红烛之问,所问激昂,所答明了。恍惚间蹚过了时光的洪流,置身于那样一个矛盾、冲突的时代,那样一个有闻一多先生燃烧、流泪的时代。耳畔是先生坚毅的回答“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了,昔李商隐笔下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烛泪燃尽,却未见救赎一丝彷徨的孤魂。终是“五四”的一场浪潮,掀起了一个与前数千年决然不同的新时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又如何?“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久为尘牢关锁的红烛啊,尘尽光燃便是要创造光明。时代的赤子们捧出了自己鲜红的心,燃出光亮救赎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我分明看到红烛的烛泪鲜红,却明白这不是为燃烧自己而伤心流泪,这分明:“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站在时光洪流的这一侧,我遥遥望着那头如豆的星火,残泪如血,周身是自焚的火焰升腾。从心底迸发出的呐喊无声地传向对岸:“红烛啊,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雨也许还在下,却不是死水了;世界格局仍在变,中国却不再弱小了。(樊鑫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