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纪检人·手记】“红脸出汗”常态化须从小处较真

时间:2018-03-07 09:17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清风苑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没想到派驻纪检组会这么认真地审阅我们的心得体会,没想到我会因为抄袭心得体会写检查,更没想到我一个驾驶员也存在廉政风险。”这是我组驻在单位一名驾驶员书面检查中的一段检讨内容。

近日,我们派驻纪检组组织驻在单位全体人员观看了警示教育片《锻造“地基中的钢筋”》,并要求全体人员撰写观后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交来后,我们派驻纪检组的同志对每一篇心得体会都进行了审阅,发现有的心得体会是从网上下载抄袭的,对此派驻纪检组建议驻在单位,对从网上下载抄袭心得体会的人员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其重新撰写心得体会,并写出书面检查。上述这位同志检查中的三个“没想到”值得反思。

第一个“没想到”的根源在于这位同志的侥幸心理。也说明,过去一个时期,我们一些单位组织开展政治业务学习或廉政警示教育时,存在“一学了之”“一看了之”的现象,即便要求干部职工撰写心得体会,也是“一写了之”“一收了之”,没有对心得体会进行审阅、交流。久而久之,撰写各类心得体会便成了一个程序,下载抄袭心得体会也不会被发现。

第二个“没想到”的原因在于这位同志认为下载抄袭心得体会只是一件平常小事儿。这种错误认识说明,下载抄袭心得体会可能已经成为我们一些同志应付学习教育的“习惯”。

第三个“没想到”则反映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还没有全面传导到最基层干部这个“神经末梢”。一些同志认为自己手中没有什么权力,警示教育片中那些反面典型的问题在自己身上不会发生,思想上就没有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

看到这位同志的检查后,围绕这三个“没想到”,我和他进行了耐心的交流。

“关于第一个‘没想到’,心得体会收上来之后被束之高阁的现象过去可能存在,那是对同志、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每一篇心得体会进行审阅,不仅仅是为了检验这次警示教育的效果,也是对每一位撰写心得体会的同志的尊重,更是对我们派驻纪检组监督执纪工作负责。很多错误和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因为侥幸心理。这一点,你作为一名驾驶员,应该有着切身的体会。”说到这儿,他会意地点了点头。

关于第二个“没想到”,我接着说:“任何事关纪律和规矩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撰写心得体会是警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许下载抄袭心得体会则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个规矩。就像你开车时不能闯红灯一样,闯红灯被拍照后是要扣分罚款的,我们纪检组的职责好比是“探照灯”“摄像头”,无论谁“闯红灯”都要受到处罚。当然,摄像头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扣分、罚款,而是为了杜绝闯红灯等行为,我们纪检组的监督也是为了减少、杜绝违规违纪行为。”这时候,他又重重地点了几下头。

关于第三个“没想到”,我先问他是不是党员,他红着脸说,是党员。我说:“你首先要记住自己是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当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作标杆作示范,而不能因为自己只是一位驾驶员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在撰写心得体会这件事上,我们派驻纪检组并没有因为你是驾驶员而放松要求。另外,你对廉政警示教育的意义认识是不到位的,不是说只有手中有权力的人,才有廉政风险、才要接受警示教育。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你可以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手中有了权力、自己面对那些诱惑和围猎,能不能抵挡得住、如何抵挡住。事实上,你作为一名驾驶员,还是存在廉政风险的,比如公车私用、私车公用的风险还是有的吧!”他赶紧接上我的话说:“我没有公车私用,也没有私车公养。”听到他紧张的辩解,我笑了笑,说:“我们今天交流的不是你有没有公车私用或者私车公养的问题。无论是公车私用还是私车公养,都违反党纪处分条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你可能不敢;你们单位有公车管理制度,或许你也不能。而我们开展警示教育的目的,是增强你廉洁自律和筑牢防线的意识,让你从思想上不想。你认为,‘不敢’‘不能’和‘不想’,哪一点更重要?”他松了一口气说:“‘不想’最重要。”

我也舒了一口气,说:“无论是让你写检查,还是现在和你谈心,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每一位同志远离‘红线’、不破底线,这才真正体现对同志的关心和爱护。”这时候,他坦诚地说:“张组长,我明白了。您放心,今后我一定从小事小节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和规矩,不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这件事情让我看到,作为执纪监督者,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须从小处较真,既要有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的严和实,还需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让被监督者领会并理解“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意义,才能营造起良好的互动氛围,进而使之成为常态,形成长效。(界首市纪委、市监委派驻住建委纪检组 张大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