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业务指导】巡察工作应着力破解的问题

时间:2018-03-01 08:4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业务指导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作为延伸监督触角、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巡察工作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着力破解以下“六大问题”,推动巡察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着力破解职能不聚焦、重点不突出问题,不断提升政治巡察的针对性。一是抓住纲。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作为新时代巡察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聚神、加强党的建设上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聚焦,着力将政治巡察内容细化分类成具体指标,让政治巡察真正可操作、易执行。同时,坚持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巡察的重要内容,巡察哪个部门首先看中央、省委、市委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对照这些标尺来开展巡察工作。二是盯住点。出台市委巡察工作实施办法,分层分类确定县处级、乡科级、村级党组织及市县直机关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监督重点,明确社会关注度高的敏感单位、职级不高权力较大的二级单位、专项资金使用量大的项目单位等为专项巡察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三是用活策。在用好巡视工作条例规定方法基础上,将抽查述职述廉报告等作为规定动作,着力发现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换年度不换内容、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雷同等问题。

着力破解各自为战、重复用力问题,不断推动形成监督合力。探索建立上下联动、横向联动的同步巡察机制。在上下联动方面,采取市、县巡察组联动方式,对相关系统开展巡察。巡察前,综合市县情况,统一制定巡察方案,做到重点突出、各有侧重;巡察中,集中组织业务培训,同步召开动员会议,加强督促指导,做到步调一致、优势互补;巡察结束后,对巡察报告统一把关、统一反馈,要求市本级主管部门综合市县巡察情况,一体推进整改工作,做到标准统一、成果共享。要求县(市、区)在制定五年巡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加强与市委巡察工作对接,做到每年度巡察对象大体相同、每轮次巡察顺序安排基本一致,确保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在横向联动方面,将市委组织部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与巡察同步安排、联动开展。

着力破解关系网、说情风困扰巡察工作开展问题,不断增强巡察监督实效。探索建立交叉巡察模式,采取市委巡察机构1名县级干部带队、每个县(市、区)抽调1个巡察组、被巡察县(市、区)安排1名巡察干部担任联络员方式组建市委交叉巡察组,实行工作统一部署、对象统一确定、人员统一培训、时限统一掌控、汇报统一听取、成果统一运用“六统一”机制,对县(市、区)重点单位开展交叉巡察,提升巡察监督质量。探索建立提级巡察模式,将县(市、区)管理的县级单位及城关镇等重点单位上提一级,纳入市委巡察工作规划,努力消除监管盲区,解决本级“巡不透”问题。

着力破解巡察整改难、成果运用难问题,不断推动巡察成果“吃干榨尽”。将巡察情况在相关媒体公开,统筹安排分管市领导参加被巡察单位巡察情况反馈会和民主生活会,构建齐抓共管的巡察整改责任体系。成立市委巡察工作督导组,建立督导组牵头、巡察组配合,一月一轮督导、一月一次整改推进会、一月一期整改督查通报的工作机制,严把整改启动、推进、验收“三道关”,念好纠(正)、清(理)、问(责)、建(章)“四字诀”,严格督导巡察整改落实。

着力破解编制落实难、人员抽调难问题,不断壮大巡察机构队伍。在市本级人员编制落实方面,由市编委发文增加巡察机构编制;制定出台关于选派后备干部和新提拔市管干部到巡察一线培养锻炼的意见,每年由市委组织部选派年轻干部到巡察组挂职,增强巡察队伍生机活力。组织开展县(市、区)人员编制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并通报相关检查情况,推动解决县(市、区)巡察力量不足的问题。

着力破解新人新手多、监督管理难问题,不断提升巡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强化人才储备。加强巡察“组长库”“人才库”建设,将参加过巡视巡察工作的干部纳入“两库”管理,将表现优秀的干部及时吸收入库,对表现不佳的坚决清退出库,形成入口严格、出口畅通、优者激励、劣者淘汰的巡察干部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强化监督管理。破除巡察干部临时观念、“短工”思想,明确巡察干部抽调期限一年,抽调期间由市委巡察组代为管理,专岗专责。推行巡察工作保密承诺书、履职尽责承诺书、荣誉证书和作风监督员制度,出台巡察干部监督办法和抽调人员管理办法,对巡察系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巡察安全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严明纪律作风,严防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强化党性教育。制作巡察文化宣传牌悬挂在机关办公场所,使巡察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警示。成立机关党支部,在各巡察组设立党小组,坚持做到巡察组进驻到哪里,组织生活就开展到哪里,将忠诚意识刻入巡察干部灵魂深处。(程良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