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和县张氏家规家训——学者观点

和县文化研究会会长  薛从军:

说到和州乌江,令人想起南宋朝时期乌江张氏出现了张邵(孝祥大伯)、张祁(孝祥父亲)、张郯(孝祥叔父)、张孝祥、张孝伯(堂弟)、张孝忠(堂弟)、张孝曾(堂弟)、张孝才(堂弟)、张孝章(堂弟)、张即之(孝祥侄)、张同之(孝祥子)等有建树的名臣,大部分是进士,还有一位状元。

张氏家族在不足200年的历史,就有11位名人。这是为什么呢?除社会背景外,也与张氏的家风传承紧密相关。好的家风影响深远,家族都受益。陆士良说:“参之政事孝伯世称贤相,孝曾以节义闻,孝才、孝章以文学著,公之诸兄弟也。贤才萃于一门,公实有以启之。”(《文集宣城张氏信谱传》)这里的“公”,指张孝祥。可见张孝祥对张氏族人的影响。

就状元张孝祥来说,他上承张籍、张邵、张祁、张郯留下的家风正气,下启孝伯、孝曾、孝才、孝章、即之、同之的道德风尚。张籍忧国忧民之思,张邵、张祁、张郯为国为民之举,开启了张孝祥恤民忧国之风。张孝祥心系百姓,志关家国,直言敢谏,清正廉明,其风至纯,下启来者。

概括来说,张氏家风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勤俭持家,重德仁信

张孝祥在《代诸父祭伯父文》明确指出张氏家风:“我家故微,我祖则振,何以振之,曰德与仁。”德与仁,是张氏立家、振兴的根基。张氏先祖张籍在唐代官微薪薄,留给张氏家族的是两袖清风、道德文章。先君“其艰其勤”,到南宋时,“我观于乡,莫我之贫”“家徒壁立”,张氏凭借“微微阴功,与天理并”,于是“钟美于公”“擢第以归”。

伯父者,张邵也,字才彦,张祁之兄,宣和三年(1121年)登上进士,曾“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张祁,“公为人脱磊谦忠无他肠,居官廉静有守”(《宋直秘阁淮南转运使判官张公传》),可见张祁为官清正自律。官至朝请大夫、直秘阁。张郯,“曾大父讳延庆,大夫讳補,蓄德深厚”(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皇考之德信于乡党”,“我之元昆,躬承慈训,以大吾家”“兄列从班,某仕于朝”(《于湖居士文集·代焚黄祭文》)。

“德、仁、信”为张氏家风之主旋律,相续延及。

(二)崇尚学习,踔厉奋发

张孝祥在《代诸父祭伯父文》:“先君是师,少则有称,游于党庠,颀然凤麟”“踔厉风发,超逸绝尘,徒步入关,蜚声成均”。张孝祥亦十分好学,《宋史·张孝祥传》:“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于湖居士·勉过子读书》:“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可见,崇尚学习之风承传已久。

张孝祥对学习的认识上升到政治、伦理的高度,他在《衡州新学记》中说道:“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从君臣政事、人伦教化、道德风俗3个方面阐释学习的意义,在今天仍然有价值和意义。

(三)以醇自守,以廉化贪

张孝祥在《代诸父祭伯父文》说:“化贪以廉,易浇以醇。”意思是用廉洁来化除贪婪,用醇正来教化自身。说张邵,“我公之生,松贞兰芬,金石其刚,冰鉴之清”,可见张邵为官清廉。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记载:张邵“初为编修,公府吏素容养,习为奸利,无所畏忌,视掾属如无也。公因事时白发其甚不可者,群吏缩栗”,“公素刚介难犯,人固已畏其名。”“号令设施皆当人心,由是莫不敬惮。”可见张邵为官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得乎人心。

张孝祥承其家风,憎恨贪官滑吏。在荆州任上,得知金堤溃决的原因是“下县之夫集,则有职于是者率私其人以充它役,或取其佣而纵之;畚锸所及,并宿草与土而去之”,最终堤溃。他特作《金堤记》:“因书之以告来者,使之戒焉”,“扁之青白亭,而刻文于壁间”,以警惕后人,“自是荆州无水患”(《宋史·张孝祥传》)。林之奇在《纪闻(上)》:“张安国言其尊人尝教之云:世间贪鄙刻薄等事,须常把做一大罪过看,不可有分毫放过。”可见,家风承继,以贪为耻辱。

(四)忠于国家,敢于担当

张孝祥在《代诸父祭伯父文》说:当“羌胡乱华,京关缠氛”之时,张邵“恸哭仰天,上书扣閽”“公矢其谋,慷慨自陈。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金人南侵,邵“充通问使”,虽多次被囚禁、迁徙,多次濒临死亡,但始终不屈。后和议成,才侥幸被放回。《宋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公传》称:张祁“兄邵使虏,忠义不屈”。

张孝祥承继伯父精神,忠于国家,敢于谏言,不惧身祸。他尚未授官职时,就冒着很大风险上疏为岳飞鸣冤:“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死狱。敌国庆幸,将士解体,非国家福也。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九泉,公道昭明天下。”“帝优容之。”“秦相益忌之。”(《于湖居士文集·张氏信谱》)张氏家族因此付出沉重代价,曹咏“与秦构风言诬公(指张祁)等有异谋,罗织成狱”,“逮系廷尉,禁锢严苛”。后“适秦桧死”“遂获免”。张孝祥为岳飞鸣冤,其父差点死于监狱。

他看重人才,上《论涵养人才札子》,认为要多方面“涵养”人才,“欲望圣慈诏二三大臣,俾更广求实才可用之人,善谋能断”“诚能得一二十辈森布在列,则陛下可以垂拱无为,固宗社于磐石”。这些观点在现在依然有其价值。

(五)心系百姓,为民请命

浙东大水,州县不顾百姓死活,仍然催讨历年积欠的租税,张孝祥上《乞不催两浙积欠札子》;江东路“水灾甚广,夏税亦自无可输纳”,他上《论萧琦第宅及水灾赈济劄子》。二札请求朝廷“隆恩厚泽”“仰惟陛下焦劳万机,德动天鉴”“但于赈济防闲,抚摩惠养”,免除或缓缴租税。朝廷从其所请,使得万千灾民得以生存。

“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民德之”(《于湖居士文集·张安国传》)。张孝祥致仕时,“荆南之民哭送登舟”,“卒之日,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于湖居士文集·又宣城张氏信谱》)。心系百姓,为民而谋,必受群众爱戴。张孝祥之子张同之也是心系百姓,“岁大饥,淮西尤甚,公赈荒尽力,民赖以安。上嘉其劳,赐诏褒宠,特授朝请郎,再任。”(《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埋铭》)

张氏家风以道德、仁义、诚信为立家之根本,凡家事、人伦,政事、国事均秉于此。于是勤劳、爱学、修身、自律,于是就能正己,超越、提升,于是就有爱国、爱民,刚正、清廉,为政一方,德惠一方,达于高尚之境界,有口皆碑,民怀恩而哭泣送行,声震于野,惊天地、泣鬼神,清正之风流传千载而不衰。


和县乌江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周家金:

由于战争等诸多历史因素,虽然没有发现乌江张氏有保存完整的家规家训,但从有关文献、祭文、诗词中,可窥一斑。

张氏家族历代重视读书学习,自唐代张籍起就建有“读书堂”,专门用于读书习字。这种浓厚的学风不仅成就了张籍、张孝祥、张即之等著名诗人、著名词人、著名书法家,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乌江后人,使乌江文人辈出,如清末草书大家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等等。张孝祥在长期的学习中总结出许多关于学习的经验,如“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着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论;“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精辟地论述了学习与治国理政的关系,强调了学习对从政者的重要性、必要性。

廉洁刚正是乌江张氏做人为官的底色。无论是张籍、张邵、张祁还是张孝祥,张氏为官者面对金钱、权势、诱惑,即使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时,依然保持廉洁刚正的本性,不阿权贵,不为利益所惑。岳飞蒙冤而死,朝廷官员惧怕秦桧,担心惹祸上身,不敢公开为其鸣冤。张孝祥在尚未被授予官职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上疏为岳飞昭雪,矛头直指秦桧。事后,他的好友劝他不该如此太露锋芒,会得罪人,张孝祥理直气壮地答道:“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个反问句斩钉戳铁,干净利落,如今听起来仍是振聋发聩、令人拍案叫好。

张孝祥身处血雨腥风的乱世,尽管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但他初心不改,胸怀抱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化贪以廉”的清廉本色,始终心怀“恻袒爱民之诚心”,体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和县纪委监委/供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