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学者观点

一、邵期静:绩溪县三级调研员,徽菜文化、徽州乡土治理文化研究学者

“一村花木秀”“一坞白云”的冯村,人口规模巅峰时也仅约千人,然而却能兴办义学——“云庄书院”近800年,还有朱熹等一批名儒赴此讲学,远近众家子弟受益无数,小小书院和小小冯村皆科甲冠绝东南,明代时即被称颂“衣冠礼乐传家”“信义忠厚孚人”。冯村家训,不仅重“兴文教”,而且重“教女子”,男女分别课读修身,培养出了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徽州乡土社会儒家治理的典范。

《冯村冯氏家规》是徽州社会乡土治理先进性的缩影,其突破了伦理、祭祀、坟茔管理等狭隘范畴,立足家国一体、治国先治家根本,推崇“忠孝勤俭”、规劝“逸惰奢傲”,旨在构建读书尚礼、周贫济人、毋贪豪富、毋袭奢浮、整洁朴实的“睦族”社会,即是古时冯村子弟日常对照的行为规范,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理想生活场景。

二、程福如: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徽州家谱文化研究者

位于绩溪县翚岭之北的长安镇冯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曾以拥有精心设计的天人合一的园林式水口、精美气派的8座进士牌坊、九槐十三桥的水街、水街两岸依次排列的11幢皇赐府第以及石椅石凳石华表石马槽等历史遗迹而闻名于世。

冯村不仅有高雅的村庄格局,美轮美奂的徽派古建筑遗迹,还以代有英才让邑人称羡不已。这一切都与村中冯氏一族千百年来注重文化教育息息相关。

冯氏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院教育。北宋时期,有人在离冯村不远的狮子峰创建“云庄书堂”以教书育人,冯氏子弟纷纷前往就学。明成化年间,冯村人冯瑢再一次重修书院,培养子侄。几百年间成果斐然,村中累计培养出进士14人,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可谓科甲冠绝东南。另一方面是宗族教育。在宗族自治的年代里,冯氏先人制定了祖训、家祝、家戒、家规,并收录在《冯氏宗谱》中代代传承,以此指引族人前进的方向,规范族人的言行。对各种陋习恶习制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族中子弟在“孝父母、友兄弟、敬祖宗、睦宗族、正婚姻、严闺阁、务勤俭、兴方才、训子弟、教女子”等方面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正是因为有了家规祖训的指引,一代又一代的冯氏族人才行稳致远,渐成一方望族。在近现代,族内又有胡适母亲冯顺弟、中国制墨大师冯良才等多位英才诞生。

在宗族自治的封建社会早已远去的当下,冯村村民紧跟时代步伐,将先人制定的家规祖训,张贴于村中显要位置,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再一次成为今人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意义十分深远。相信,冯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绩溪县纪委监委/供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