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通识时变 勇于任事

时间:2019-09-05 08:5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在《明史·张居正传》中,史家对张居正一生作了这样的评价: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从史籍记载来看,当时的明王朝,“京师十里之外,大盗十百为群,贪风不止,民怨日深”,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后,通过选贤任能、刷新吏治、重整朝纲等举措,努力减轻百姓负担,朝廷内外气象为之一新。与此同时,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开源节流等多管齐下,使得万历朝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一个时期。

论勇于担当,不可不提西汉名将赵充国。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百闻不如一见”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就是赵充国说的。当时羌人叛乱,而赵充国已经70多岁,汉宣帝认为他太老了,不宜出征,但因赵充国熟悉边事,就询问他,谁带兵平叛最合适。赵充国回答:“没有比老臣我更合适的人选了!”汉宣帝又问需要带多少兵马可以平定,赵充国答道:“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不行,老臣要实地勘察,然后制定平叛谋略。”年逾古稀的老将军,放弃颐养天年而主动请缨出征,这是何等的担当!赵充国不仅有勇,而且有谋,他到前线调查后所作的形势判断后来都一一应验了。

由此可见,想要建功立业,仅有一颗担当的心还不够,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这方面,“纸上谈兵”的赵括、“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贾谊、“大意失街亭”的马谡,都是反面典型。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谋事成事,往往需要破除思维定势,敢于打破常规,善于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皇佑二年,范仲淹主政浙西,整个江浙发生了严重饥荒,大有波及浙西之势。他是如何应对的呢?开官仓放粮,募集民间财物,赈灾济贫。这或许没什么稀罕的,但范仲淹还做了几件不寻常的事情:利用当地“喜竞渡,好为佛事”的风气,组织龙舟比赛,大量招募百姓兴建佛寺等建筑。有官员为此弹劾范仲淹,说他不恤荒政、嬉游不节、伤耗民力。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后来的实际情况证明范仲淹是对的——当年大饥荒四处蔓延,唯有浙西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期,胸怀大局才能居高望远、因势而谋,把握大势才能明辨方向、应势而动,着眼大事才能切中要害、顺势而为。有的领导干部有文凭有才华,也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但缺乏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能力,在遇到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时或者束手无策,或者行事鲁莽,这样很难扛起肩头重任。须知,宽肩膀敢担当,真本领能成事,这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必备的两个支柱。两者同时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有所作为,不负党和人民的信赖和重托。(任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