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亲仁善邻

时间:2022-12-20 15:2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亲仁善邻”典出于《左传·隐公六年》,其原文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坚持亲爱仁义之道,与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的法宝。

中华民族是重信义、讲情义的智慧民族,与邻里、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与不同文明多交流、多对话,不仅是中国人一贯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之一。《管子》中说,“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指要讲求道义,与邻国修好关系。《尚书·虞书·尧典》中讲,“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指协调各邦国的利益,和谐合作。《荀子·议兵》中说,“四海之内若一家”,反映了天下大同的思想。此外,还有“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和衷共济”等理念,不仅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和”的优秀基因,也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

中国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仁善邻”,实际是中国人把处理内部事务的“仁”“和”标准,延伸到对待他国和其他民族。古代中国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明成祖时期,郑和率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西洋,未曾侵略一国、劫夺寸土,与一百年后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美洲犯下的暴行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华民族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秉持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哪怕近代以来经历过战争、遭受过侵略,仍然以宽和之心、行和睦之事。

传承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也为世界谋大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改革开放之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再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长风浩荡启新程。党的二十大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其中就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绝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前不久,在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6天5夜里密集出席30多场活动,既运筹多边外交,又引领双边关系;既密切大国互动,又深化南南合作;既阐释中国之治,又回答世界之问;既提出宏大倡议主张,又宣布务实行动举措。行大道的中国,以实际行动树立睦邻友好标杆,引领全球治理方向,彰显了理性、自信、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一个拥有5000多年璀璨文明的大国,一个历经百年沧桑有着9600多万党员的大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与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兰琳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