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理论视野】思想靠实践激活

时间:2020-04-20 10:00    来源:学习时报     分类:理论视野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思想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内容则是客观的,是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主观、客观有界,形式、内容存别,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在于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不可分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唯有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才有思想的诞生;唯有形式与内容的融会贯通,方有思想体系的呈现。

那么,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是自然发生的吗?形式与内容的融会贯通是自发实现的吗?不是的。尽管有需要也有要求,但主观形式或客观内容各方,都不具有向对方靠近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不具备合理接纳对方并由以提升自身的必要能力。如果二者互不搭界、天各一方,结果就是:主观形式瞬即归结为无、归为于空,成为空洞无物,成为空泛无用的东西了;客观内容则如自在之物,是“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思想产生的,即便是徒有其名的思想也不复存在。

显然,在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之间,需要一个中介,需要一种力量。这一中介力量,就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进入到主观的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正是这样的品格,使它能够联通人的活动与现实环境、融会人的思维与客观情势,诚如马克思所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到底,只有实践也唯有实践,能够促成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联统,能够达至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完成二者融会贯通的使命。实践成就思想,思想靠实践激活。

首先,实践将现实存在引入思维过程,激活了思想的客观内容,筑牢了思想的坚实根基。

未进入到认识范围内的现实存在物,是完全自在的、独立的。在黑格尔看来,它只是“有”,“有、纯有,——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它只与自身相同。马克思则认为这“对人来说也是无”,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两位辩证法大师分别用“有”和“无”来界说外在于人、外在于认识的客观对象,是多么高超又是多么协和的见解啊!的确,大如浩瀚宇宙中的星球,小至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假若与人完全隔绝,就不会成为人的认识对象。思想的内容来自现实存在,但现实存在却不会自动跑到思想视域之中,即便思想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可这并非思想一厢情愿的事情。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毛泽东这句浅显易懂的话,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梨子不是看上去好吃,而是尝一尝才能够确认好吃。对于外在的客观事物,我们必须去感知它、去接近它,去了解它的样貌、去把握它的运行,甚至要参与其中、深入到内里去详察。这就是去行动、去实践的过程。对于思想而言,要把现实存在作为认识对象纳入思维之中,要透彻掌握其要素结构与内在关联,必须通过实践、依靠实践,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作为思想之客观内容来源的现实存在,也是因为实践在其身上打上人的烙印、打上文化的烙印、打上主观意志的烙印,才由“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实践使现实存在不再与我无关,而是以无比丰富、有血有肉的鲜活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践将现实存在之中蕴藏的厚重内涵与丰富内容输入到认识之中,将自身在推进过程中获得的真切感知与可贵经验奉献给理性思维,直接促成主观认识实现了由外在到内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实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的飞跃。这是实践的过程,是存在上升到思维的过程,也是思想诞生的过程。

其次,实践给理性思维注入丰沛养料,激活了思想的主观形式,使思想的面貌焕然如新。

作为主观形式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本不是独立存在着的东西。脱离了客观内容这个原型,离开了客观内容中的硬核(如本质联系、发展规律等),这些理性思维样式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自身的存在也会失去意义。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或唯理论者推崇天赋观念,认为理性认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完全是先天的,是心灵、理性本身所具有的,人们单纯依靠推理就能够得到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上的认知)。作为唯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命题而知名。此命题大意是说,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这显然是片面的。试想,抛开了存在的事物和实在的内容,思想焉能存在,理性何状之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理性来源于感性,感性与客观存在相统一,认识不能与实体存在分割,思想不能与客观内容背离。而能够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并实现其内在统一的,只有实践也唯有实践。只有当实践将感性材料和基础认知输入到思维框架之中,理性思维形式才能够发挥其整理加工、提炼提升的功能,进一步从中剥离出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部分,进而凝结为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想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科学是经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这道出了理性方法对于感性材料的依赖。实践不仅激活了思想的客观内容,同时也激活了思想的主观形式。实践对思想主观形式的激活,在于为之接通了鲜活的血脉,为之注入了实在内容,使之不至于瘦弱干瘪、苍白无力。正是携带感性材料的实践激活了理性方法,思想的主观形式才获得了滋润与妆饰,才即刻丰满了形象并充盈着活力。

再次,实践推动理念得以对象化实现,激活了思想的功能发挥,让思想的威力充分展示。

思想的功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能动地反映和把握现实存在,对现实存在予以理性而深刻的观念再造;二是将观念再造的、理想化的现实付诸实施,使之对象化构建、实体性呈现。前者是实物“观念化”的过程,后者是观念“实物化”的阶段,二者虽方向相逆,却互为衔接。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就是实物“观念化”、观念“实物化”的不断演进。思想的前一种功能,在实践激活其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过程中已有呈现,而思想的后一种功能的完成,则使实践激活思想的威力在一个全新的层面迸发,再次印证了实践对于思想的重大意义。

思想力求观念“实物化”、期盼理性对象化,愿望固然美好,却是它自身无力完成和达到的;思想唯一能够依赖的是实践,实践是唯一能够达成此愿的力量。实践在促进、担当、完成思想这一种功能中,再一次彰显了自己的作为、印证了独有价值。“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黑格尔的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思想与事物、思想者与改变事物的内在联系。简言之,即:以实践的能,达事物的变,合思想的意,遂主体的愿。在这样一个进路链条中,“实践的能”是根本,是关键,是保障,真可谓是非他莫属、无可替代。

实践对思想的意义,或许不限于“激活”,但激活思想却是实践的重要使命和关键职责;思想对实践的依赖,或许也不限于“激活”,但实践激活却是思想的核心诉求和动能源泉。以“激活”将思想与实践紧密联结,更能彰显二者的活力潜能,更能展示它们的互动共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