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时间:2018-08-09 11:0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清风苑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以写作促进读书,所读之书应是本“大书”。读“大书”,不仅包括读文本,还包括读法规、读基层、读群众、读社会、读自然,以及思考、研究、实践,等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党员干部读书,也不应局限于书本,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也是很好的阅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自家谩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很多文人墨客都阐述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一方面,写作必须多读书、勤实践,诚如“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另一方面,读书促进写作,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实际上,许多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如果缺少动力,没有载体的牵引,主动而自觉地读书也是很难做到的。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用写作来促进读书,不仅留下了文词优美、含义隽永的佳作,还留下了一些专心读书、志于游学的故事。

以写作来促进读书,也体现出了语文的特质。叶圣陶先生首创“语文”一词,其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曰“语文”。语文,就要“听说读写”并重。

写作促进读书,也是一个输入与产出的关系。读书是输入,写作是产出。要想收成好,就必须多读书。如果只输入而不产出,便会失去读书的意义。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里所谓的“出”,指的就是运用、写作等。掌握“出入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思践悟的过程,学中写、写中学,得时则“出”、失时则“入”。

欧阳修有一段话说得好:“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想写好文章,又懒得读书,岂不是白日做梦!

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要想在创造上少费力,就要在读书上多下功夫。

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写道:“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段话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在读书上多花功夫,写文章时就轻松自如了。反过来说,要想写出好文章,事前就要经过大量阅读,真正做到读百遍、破万卷。

马克思一生著作颇丰,留下1974部(篇)著作,其中独著1660部(篇),合著314部(篇)。他的这些著作,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经过大量阅读、大量实践得来的。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他广泛阅读并大量引证各种文献。为此,他经常去大英博物馆。有一个时期,他几乎每天都在那里潜心钻研,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还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精辟论述。由此可见,马克思为了写作,进行了多么深入系统的阅读和研究。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文章大家,其作品受到党内外广泛好评。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多经典著作,与勤读书、善读书是分不开的。每一次写作前,他总会列出相关书目,买来之后便仔细阅读。在写《论持久战》前,毛泽东阅读了《战争论》以及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现在,有不少党员干部反映自己不会写、不愿写,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不够。清人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难以穷尽天下之书,但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多读相关书籍,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以写作促进读书,所读之书应是本“大书”。读“大书”,不仅包括读文本,还包括读法规、读基层、读群众、读社会、读自然,以及思考、研究、实践,等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党员干部读书,也不应局限于书本,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也是很好的阅读。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要想写出好文章,那就从勤读书、善思考、多实践开始吧!(李安民)

新闻排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