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绩溪鱼川耿氏:励学劝业传家久 排行字辈振家声

绩溪县鱼川村全貌鸟瞰图

绩溪县伏岭镇鱼川古村是成功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因村之右两水交汇处有一深潭,有二处巨石,一似鱼形(称化龙石),一号龙门(1954年毁),故村名为鱼龙川,简称鱼川。诗曰:“石是鱼形千古芳名不浅,龙门至尊万年瑞气常新”。

“四面青山展画景,三条绿水奏琴音;六桥锁翠秀鱼川,鱼龙胜地传远近”“一弯绿水村前抱,百仞苍岚障后屏”“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山村”……这是鱼川村的诗意写照。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绩溪隐川邵文四公次子世九始迁于此;元代仁里耿氏有人迁此,并在成功山下屋基坦筑室垦荒;明末,抗清丛山关保卫战失利后,仁里耿社旺整支迁鱼川下半村及磡上,建香火堂并筑村门“仁里门”(均存),因子孙繁衍很快,后分磡上和田街(村南)两派,并于乾隆年间建有宗祠;明末,另有仁里下祠堂程氏迁此居下半村,建有支祠;清代,大石门周氏迁此居上半村并建有宗祠。

一直以来,耿姓户数及人口在村中占其半,周程占另半,邵姓式微,只2-3户。建国初,属伏岭区鱼川乡;1959年,属伏岭公社成功大队;1991年,属伏岭乡成功行政村;2005年,属伏岭镇成功村民委员会。

绩溪县鱼川村老宅

绩溪县鱼川村耿氏宗祠遗址——耿氏家训陈列馆

该村遗存有耿氏香火堂(部分倒塌),天桥、石磡、仁里门、高阳门、耿氏宗祠遗址、程氏支祠、周氏宗祠和数十幢清代民居及多处砖雕门楼木雕装饰与官堰(古代水利工程)等。

鱼川村是伏岭镇的一个文化古村落。清后期,村内办有耿爱敬堂祭祀会社和耿雅修堂文化会社,人文郁起,诗文酬唱之风盛行。

清末,县内掀起“废科举、办学堂”的热潮。1908年2月,耿介先生将村内一所私塾改办为“私立鱼川小学堂”,先设在耿氏宗祠内(1934年2月迁周祠),此举得到村内几个秀才和十三都都董耿纪南的支持。他筹资办学,捐献二只黄花梨木大书橱。由于当时他在县里任学务佐治兼第三科科长(即今教育局局长),就聘任了从歙县紫阳师范毕业的国子监生耿坤任小学堂长,其子耿葆诚、耿葆书等任教员。这在当时的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和十五都乡村是领先的,周围乡村都到鱼川上学,一时声名鹊起。

1941年9月1日,安徽省私立中正职业学校在鱼川学校建立,录取初一新生53名,是徽州教育史上第一所工业职业学校,该村的耿纪南、周作民、胡元堂是校董之一,后迁大石门。

1949年前,该村曾组建“国乐社”,演出徽剧和京剧。1938年学期伊始,恰逢鱼川小学三十周年校庆,耿老校长深感航空救国募捐任务重大,乃与学校师生暨社会人士组织抗日宣传剧团,习演抗日话剧、歌剧、舞蹈及徽剧、京剧,到宁国县各处义演醵金壹仟余元,支援抗战。深受省、县政府嘉许。有诗曰:“抗日火急迫眉端,为醵捐资倡剧团。几许银灯寒月夜,少儿义演万人看”!

解放后,由旅上海徽商耿万福导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及革命样板戏更是名振十三都。

鱼川民俗还有由伏岭上五隅(鱼川、岱下、虹溪、凹上、祝山、十亩坵头)合办的大型龙舟会,盛况空前,1948年曾办过一次。

(绩溪县纪委监委/供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