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伊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会议如及时春雨,直击“文山会海”“指尖枷锁”“政绩冲动”三大顽疾。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利用榫头和卯眼凹凸扣合,以其“不借一钉、不施胶漆”的精妙契合,成就了千年古建的稳固与灵动。这种“以结构之力化解外力”的智慧,恰可为今日基层减负工作提供借鉴,通过精准定位、创新赋能、凝聚合力,让“为车减负”“为马赋能”两个方面一并破题、同向发力,让榫卯结构的“物理变化”升华为基层减负的“化学反应”。
以榫入卯,以榫卯结构增减负之“精度”。榫卯的核心在于构件间的严丝合缝,基层减负同样需要刀刃向内、精准发力。当前,基层“事务主义”虽得到一定缓解,也要看到,“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让不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职能泛化,本质是责任边界的模糊。要坚持做到科学放权、精准赋能、提质增效,才能真正为基层“增肌”“蓄力”,实现基层权力基层享,基层事情基层办。这恰如榫卯结构中的“定位销”,通过制度化的职责清单和权力清单,将工作重心锚定在核心任务上。唯有如此,才能剥离冗余枷锁,让基层干部从“无效忙碌”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发展、建设、民生等实事上,实现减负不减速,实干建新功。
千榫千卯,以榫卯形式增减负之“新度”。传统榫卯虽无铁钉,却能通过形式创新、结构变换适应复杂受力,让传统建筑历经风雨而巍然屹立。基层“材料一摞、制度一墙”的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亟需破局。根除形式主义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对于形式主义新问题要有“新招”新对策,实现“减负不减效”。一方面,做好“减法”,通过将无用的系统、网站、App及时删除或合并,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一次录入、多方调用”或“一网通办、一步到位”,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设定“共性+个性”的差异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使检查考核从“看台账”转向“看实效”,让干部在重复劳动中卸下“包袱”。这正如为榫卯结构注入现代材料,既保留传统智慧,又提升承载能力。
量凿正枘,以榫卯联动增减负之“效度”。飞檐斗拱作为中国大型木建筑的鲜明特征,其结构的精妙在于榫卯构件间的联动效应,既严丝合缝,又留有缓冲余地,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基层减负亦是如此,当为“马”赋能,才能让马力“真足”。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作为者“加”足马力,激发基层干部“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要畅通干部“能上能下”通道,不断拓宽基层干部晋升流动渠道,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让基层干部忙到实处、忙有所获,有劲头更有奔头。唯有形成“榫卯式”联动,压力、动力方能转化为向前奔涌的合力,基层减负成果才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发展实效,亦让新时代的政治生态在破立之间焕发勃勃生机。(界首市纪委监委 张楠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