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政时评】种好“中国粮食” 端好“中国饭碗”

时间:2022-07-11 11:04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政时评,论坛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粮食生产,我一直都很关注,基层调研时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民,却不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2010年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当地种粮大户,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荣誉称号。201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槐村考察时,曾向他和乡亲们了解小麦种植情况。为此,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对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调研,总要去农田看一看,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不再打链枷了吧”……家常话语,意味深长,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待。笔者以为,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解决好“谁来种地、种在哪里、怎么种地”三大关键问题,才能确保“藏粮于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才能把关系14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藏粮于民”,着力解决好“谁来种地”。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些年,农民手中藏粮的比例虽略有下降,但农户储粮总量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早已意识到了“藏粮于民”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农户的粮食储藏条件,以确保丰产收益和食用安全,尤其是应对气候冷暖变化和疫情防控是当务之急。藏粮于民首要的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不可讳言,农户一直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关键主体,而家庭生产又是我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化农民种好田,多打粮,必须超前谋划,及早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底线指标,做到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每一田块,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达标、只增不减。

“藏粮于地”,着力解决好“种在哪里”。18亿亩的优质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藏粮于地就是要从宏观角度上确定种粮客体,统筹考虑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等多维属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轮作休耕等方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产质。尤其是在保持住永久基本农田产量产值的基础上,要划定更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成更多更好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耕地质量、耕地空间不遭受人为破坏,进而维持耕地综合生产力,为藏粮于民奠定坚实基础。

“藏粮于技”,着力解决好“怎么种地”。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目标,尤其是需要像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的整体支撑,才能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在“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的前提下,抓细藏粮于技,挖掘增产潜力,才能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对良种、灌排、施肥、播种等技术体系的创新研发、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让科技进步逐渐成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

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必须着力破解影响粮食安全“谁来种地、种在哪里、怎么种地”三大瓶颈,做到立足全局、科学谋划、综合统筹,真正把“藏粮于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体推进,引向纵深,确保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颍上县纪委监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