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历史上的监察官】杨慎:竭忠吐诚 心怀坦荡

时间:2019-04-09 16:33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明朝,有一名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名为杨慎(1488-1559),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就名动京师,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著名文学家。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在其入朝为官后,为人正直,不惧权势,履行科道言官职责,一身铮然之气,为后世敬仰。

斧钺何所惧,只求太平世

明代三才子之一杨慎,出身书香门第,年纪轻轻就名动京师,在其入朝为官后,为人正直,不惧权势,日常生活严格要求自己,衣着朴素。明正德皇帝耽于色欲,整日与歌舞姬嬉戏,设“豹房”,内养猛虎猎豹,带宦官化妆外出,故此,朝政日渐废弛,贪官横行,匪盗四起。杨慎不避斧钺,犯颜直谏,上书指责正德“轻举妄动,非事而游”,皇帝不予理睬,依然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杨慎看到民不聊生,国事日非,自己作为科道言官,但却不能清肃风宪,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后辞官归里。

风纪法度为上,个人得失为下

世宗继位后,杨慎在给皇帝讲课时,正值奸宦张锐、于经等人已判死罪,通过重金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杨慎在讲课时特意讲解《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将风纪法度联系实际,告诫世宗“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世宗听后十分不高兴,对杨慎日渐疏远,张锐、于经等人听说后,便处处与其为难。杨慎明知此举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与权奸,但作为风宪官员,风纪法度至上。因此他胸怀壮志,文华横溢,力图报国,但才能却无法施展。

位卑不敢忘忧,君子心怀坦荡

杨慎在“大议礼”一案中被流放至滇南,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奋发有为,忧国忧民。昆明一带有豪绅以修砌海防堤口为借口,与当地的官员相互勾结,强占民田,化公为私,使得百姓无田可耕,流离失所。当百姓前去官府状告,官员装聋作哑,以修治海口为借口不予受理,杨慎便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进行抨击,并写信于云南巡抚赵剑门,言此为:“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要求停止此种劳民伤财的工程,最终云南巡抚采纳了建议,停止了水利工程,后世称赞“平生一股铮然之气,不为名所图,不为利所驱,为真君子”。(泗县纪委监委 林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