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一瓢清水付儿孙

时间:2018-04-23 15:5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被誉为明代“廉官第一”的郑照,一生清正、两袖清风。为官时“无贪利,无失政,无冤民,操守甚峻”,辞官后仍致力于倡导良俗。有一次,他的孙子口渴想吃鄱阳梨,由于囊中羞涩,他只能用瓢舀起湖中清水给孩子解渴。为此,明代状元柯潜撰写了一副赞联:“拜命治华封,百里苍生沾雨露;乞辞归故里,一瓢清水付儿孙。”

“一瓢清水付儿孙”,体现的是一种境界。清水虽味不如梨,却蕴含着深深爱意,传递着美好德行:为官清净如水、做人问心无愧,不贪公权、不占公利,即便是淡如清水,一样味美甘甜、沁人心脾。郑照的身体力行不仅为儿孙树立了榜样,也对当时社会风气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一瓢清水付儿孙”的佳话,至今仍值得人们回味思考。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是人之常情,但如何帮助引导子女走正道、务正业,以自己的双手筑梦圆梦,考验着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我把他们引向了错误的道路,这不是爱而是害……”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为了让女儿一家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安排女儿在关系单位长年“吃空饷”,并多次打招呼帮助女婿承揽工程牟利;山东省日照市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万同亲自出面为其子协调贷款、拆借资金、联系业务,索贿受贿1900余万元,用于维持其子的公司运营……这些人只想着为儿孙谋,却放弃了原则、守不住底线,站不稳脚跟、逾越了红线,最终把子女一起拖进了火坑,也让亲情变了滋味。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最无私的。但是,爱子不是溺子、关心不是放纵,打着“舐犊情深”的幌子,干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勾当,这类言传身教往往贻害更甚。须知,无原则的给予是祸,无底线的纵容是灾,无条件的满足是害。清末名臣林则徐有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人的成长是一种岁月的沉淀、知识的积累、品行的塑造,有没有“福运”是自己的一种修为,内因才是根本。对于父母而言,培养子女应立足长远,注重道德的养成和知识的积累,强健其体魄、深邃其思想、磨炼其心性、锻造其品格,进而外化于行,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成功、拥抱幸福。“扶上马送一程”是需要的,但能否骑得稳、行得远,关键还在于骑手自身。子女无德,即使金山银山亦有吃空的一天。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无原则的溺爱、无节制的给予,不仅不能为子女提供一劳永逸的帮助,相反会滋长其不劳而获的欲望,进而不求明德知礼、不愿打拼奋斗,不仅对子女个人成长无益,还有可能导致引发“一人不廉,全家不圆”的悲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培养子女不能只想着让其一路坦途、光耀门楣,而是要着眼于思想品性、德行礼教,让其成为一个于己光明坦荡、于人知礼谦和、于家感恩担当、于国奉献有为之人。“一瓢清水”味淡意浓,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父母身体力行的好榜样之于子女,远比一座金山更珍贵。(刘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