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纪检人·书香】被山头主义拖垮的明王朝——读《朝廷与党争》

时间:2018-10-29 15:59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清风苑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中期,即明代晚期,中国遇到了社会转型的机遇,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的强大的制造能力与出口优势,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全世界白银资本(货币)总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明王朝的当政者们,面对好好的一局棋,最后满盘皆输,走向灭亡,这是什么情况?樊树志先生的《朝廷与党争》一书,从晚明王朝朋党之争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解读。

书中大量引用《明神宗实录》、《万历邸钞》等明代官方文献,全方位反映明王朝皇帝与朝臣、朝臣与朝臣间各树山头,各立门户,无休无止地窝里斗,最终耗尽了王朝的气数。

第一座山头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与郑贵妃拉起的帝后党。作为皇帝,朱翊钧根本不把江山社稷当回事,与朝臣们开展旷日持久的“争国本”。所谓“国本”,是指立太子,确立皇位的接班人。按照祖制,皇位接班人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继承人首先从皇帝与皇后所生的儿子中选定,如果没有,则从皇帝与其他宫妃之间所生儿子中挑选年龄最大的。朱翊钧与皇后没有生儿子,他与王姓宫女所生的儿子朱常洛是长子,朱翊钧宠幸文艺女青年郑贵妃,爱屋及乌,偏爱与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他心中的皇位继承人是朱常洵,朱常洛根本不受待见。从他当皇帝的第十四年起,就有朝臣上疏,请立朱常洛为太子,朱翊钧应付的策略只有一个字——拖,他以各处借口敷衍。朝臣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而再,再而三所上的奏疏,大部分被“留中”——压在手里不交内阁讨论。有的奏疏言辞激烈,万历皇帝愤怒之下爆粗口、书中引用了他下的几道诏旨,其中“这厮”是个高频词,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这个混蛋”,令人感叹一国之君的修养如此没有下限。有些朝臣,如言官(监察官)孟养浩因此被打了一百棍,革职为民。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将朱常洛立为太子。为立太子,皇帝与朝臣竟然打了十五年的口水仗!朱翊钧一己之私心,透支了公信力,与朝臣们离心离德,怪不得御史马经伦在奏疏中发牢骚“皇上今日以泥沙视贤才,以草芥待台省,辱国伤重,莫此为甚!”

第二个山头则是朝臣们以出生地为界,结为朋党,开展党争,主要是浙党、齐党、昆党等。这些饱读圣贤书的朝廷重臣根本没有大局观,一心只想着如何排斥异己,将自己人放在重要岗位上,为此抱团取暖,不问是非,以人划线。书中尤其提到内阁首辅沈一贯作为浙党首领,指责东林书院人士是“东林党”,竭力排斥打击。整个万历时期,朝臣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吵架,打击对手,真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乌烟瘴气。

党争最终导致其后的天启时代,心智不全的朱由校当皇帝,宦官魏忠贤趁机把持朝政,他所领导的阉党残酷镇压东林人士,使得朝中正人为之一空。魏忠贤还自导自演造神运动,各地官员为拍马屁,不遗余力耗费民脂民膏,给魏建生祠。更有甚者,国子监生陆万龄,居然向天启皇帝提出在堂堂最高学府国子监旁建造魏忠贤生祠,让文盲魏忠贤配祀孔子,皇帝居然同意了!

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明王朝历经万历、天启两位皇帝的折腾胡闹,以及只有利益没有是非的党争,其灭亡是应有的结局,怪不得后世的史学家们普遍有“明实亡于万历”、明亡于党争的共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如樊树志先生指出的,明王朝一度经济繁荣,但政治体制没有进行相应改革,没有把内忧与外患消弭于无形的能力,走向了末路,其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党争并未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彻底消亡,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中不乏搞山头主义者。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甘肃兰州市委原副秘书长金晋哲是已落马的甘肃原副省长虞海燕的“心腹”。在虞海燕担任兰州市委书记期间,金晋哲竟要求其分管的年轻干部学习虞海燕和自己的讲话,写出学习心得汇报,甚至还编印成册,并按每个人的忠诚度予以不同程度的使用提拔。

那些热衷山头主义的干部,“我的地盘我做主”,搞小圈子,搞人身依附,把党的干部变成他们的家臣,其危害不可小视。今年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在本人主政的地方或部门自行其是,搞山头主义,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甚至背着党中央另搞一套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处分,这给热衷于搞拉山头,搞宗派者当头棒喝。

山头主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党委(党组)、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将反对山头主义落实落细到日常工作中,使党员干部明敬畏,守规矩,让搞山头主义的人没有市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如此,我们党才能避免重蹈明王朝的覆辙,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蚌埠市淮上区纪委监委驻区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组长  周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