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读懂中华民族千年斗争史:尊重自然 抗御灾害

时间:2020-08-20 10:0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分类:权威评论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到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习近平感慨地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中华民族是在同自然灾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大禹治水》油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几千年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

水患是中华民族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以农立本,以水固本。早在上古神话中,就有许多关于治水的传说。大禹治水,成就了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开端。现有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水利”一词是在战国《吕氏春秋》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而后历朝历代,中国多次面对河湖水患。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虽然水患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苦难,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中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抗灾经验。历史上人们熟知的一些清正爱民的官吏,如白居易、包拯、苏轼、林则徐等人,都曾有过治水的政绩。一批官员、学者著述了《救荒活民书》《筹济篇》《农政全书》《钦定康济录》等救灾救荒的书籍。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民族抵御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与5000年历史相伴相生。不但凝结出宝贵的抵御自然灾害智慧,更积淀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众志成城、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

与天奋斗,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探索自然运行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又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理性精神;与地奋斗,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开拓道路,形成了坚忍不拔、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

“同自然灾害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锤炼铸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将其概括为,以民为本、无私奉献;自强不息、敢于斗争;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中国共产党发挥制度优势,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同自然灾害作斗争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中走来,深知民间疾苦。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十分重视修塘筑坝、兴修水利。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被列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党中央先后提出许多治理、开发、保护江河的战略目标,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后,荆江分洪工程、三门峡、葛洲坝、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陆续建设投入运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98抗洪、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救灾、2010年玉树地震救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干部群众的舍生忘死、顽强奋斗中,我们同样一次次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继续塑造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力量。

今年入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从江淮大地到洞庭湖畔,从鏖战鄱阳到保卫巢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安危与共,风雨同舟,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堤,交出一张张鱼水情深的答卷。

这是2020年8月15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的王家坝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王家坝就经历了一次严峻的汛情考验。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交接点,是蒙洼蓄洪区进洪闸。这是淮河干流中游第一座蓄滞洪区,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7月20日8时30分,王家坝闸水位已达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王家坝闸接到了国家防总开闸蓄洪的命令。开闸前一晚,蒙洼蓄洪区内住在低洼处的681户2017人,在7个小时内被紧急转移安置。

截至7月23日13时闭闸,蓄洪区蓄水3.75亿立方米,相当于吞进了26个杭州西湖的年蓄水量。蓄洪区内万亩耕地化为一片汪洋,给蒙洼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却做到了“上保河南、下护江苏”,有效缓解了淮河流域的防洪压力。

正是王家坝人的无私牺牲和奉献,换来一次又一次的淮河安澜,彰显了蒙洼蓄洪区群众舍小家顾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王家坝精神”,也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勇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决心、智慧与勇气。

从决定开闸到执行开闸只有50分钟,党的基层组织执行果断、组织有序,2017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从安徽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来此支援的救援队、部队官兵,以及物资捐赠车队有序集结;开闸1小时后,保障庄台15万群众生活无忧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物资保障组、卫生防疫组、救援组一一成立、层层落实……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和中国制度优势。

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努力达到现代化水平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一方面,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如果把人和自然截然对立起来,毫无节制地掠取、支配自然,不但会破坏自然,而且直接导致自然界以自然灾害的形式向人类“报复”。所以,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另一方面,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努力达到现代化水平。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我国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的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高。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4月,应急管理部成立;到2019年,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初步形成……

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夺取今年防汛抗洪全面胜利。同时,针对今年汛情暴露的薄弱环节,补齐防洪工程体系短板,加快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防洪达标建设,实施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和沿海防台防潮能力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8月18日拍摄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全景。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还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进行努力。

自然灾害既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又是对民族精神的洗礼、对民族力量的凝聚。从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与启示,化作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和风险挑战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不断提高抗御灾害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就一定能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守护中华民族永续安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兰琳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