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包拯围堰造地排沥屯田助脱贫

时间:2020-05-06 09:01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康定元年(1040年),已不惑之年的包拯带着妻儿来到了端州(今广东肇庆),作为第一次出任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他并没有因岭南地处偏远,交通阻塞,语言不通,瑶僚聚居而退缩,包拯对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但端州的情况着实让包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的端州可谓是积贫积弱,沼泽荒丘,颓墙破宅,了无生机。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因素,端州的江河,尤其是一条名为沥水的河流,每逢暴雨,排泄不畅,使得土壤积滞成沼泽地。百姓没有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上落后的生产技术,当地的农户耕种几乎都是靠天收,撒下种子后只能听天由命,年份不好,颗粒无收。

如何帮助当地的百姓脱贫,这是包拯到任后的首要任务。包拯认为为官一任,理当造福一方。于是他开始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勘察地理环境,拜访当地老人,查阅史籍和地方志,并分析历任知州的做法,最后确定围堰造地、排沥屯田,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改变端州面貌的最好办法。

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有耕地,才能有收成,有收成才能改变经济状况,所以扩充耕地才是百姓真正的致富之路。但开发耕地,需要人手,端州当时由于瘴疫蔓延,许多居民丧失了劳动能力,人力不足,想在短时间内改变端州的经济状况,颇为棘手,但关心民生、为民办实事,这是为官者职责所在。包拯动起了用军队的念头,包拯出任的是端州军州事,有调遣、指挥地方军队的权利,于是他做出了两个大胆的决定,一是“以军役代替民役”,让士兵去围堰造地,包拯一方面组织地方厢军去排沥水、屯良田,另一方面发动当地的居民积极参与,他吩咐在州衙贴出告示,明确表示凡参与开垦田地的居民,可以优先以官价买到田地种养,若是暂时拿不出银两,可等到收获的时候以农作物抵交。二是“以汉民影响土民”,包拯特地从家乡请来了制造农耕工具的工匠,帮助当地的农民改良耕作农具,提高农耕效率,以此来改变端州落后的生产技术。一时间,端州掀起了排沥屯田,大力发展农耕的高潮。开垦出的土地,包拯依照地势合理安排,地势高的用作为稻田、菜地,而低洼的地方开辟为鱼塘、荷塘,因地制宜,开创了端州桑基鱼塘农业的雏形。最后,包拯还建造了储粮备荒的“丰济仓”,“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

围堰造地、排沥屯田,包拯以这种发展经济为根本的“屯田法”迅速改变了端州的贫困面貌。包拯权为民用,智为民谋,抓关键、办实事,不仅彰显了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更是体现了他为百姓脱贫的良苦。(卢萍)

相关新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