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政时评】 谢师何必“谢师宴”

时间:2019-07-02 14:56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政时评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又到一年升学季,每年此时,中考和高考考生陆续查到考试成绩,随后收到录取通知书,很多考生和家长想方设法宴请曾经执教的老师,“谢师宴”便由此产生。

孩子十年寒窗,一朝榜上有名,学生和家长希望能对老师有所报答,本在情理之中;何况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的成长的确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然而这些年来,“谢师宴”的商业气息和功利思维越来越强,觥筹交错之间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还无形中造成了宴席档次的攀比风气。如此种种,不仅社会观感不佳,也违背了“谢师”的初衷,使得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让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对此身心俱疲。

当然,教育和纪检监察部门对此现象也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下发禁令、警示提醒、突击暗访等,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从当前社会风气和舆论环境看,上述做法难以对“谢师宴”做到一概禁绝。因为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考上好的学校,不摆几桌酒席请老师,会“没面子”、“对不起人”。还有一些老师认为,辛辛苦苦把学生培养成才了,临别之际师生之间聚一聚,也是人之常情,把“谢师宴”与“歪风邪气”等同,心里觉得很委屈。

其实,这些心态都大可不必。老师教育学生,本是履职尽责,并不是为了家长和学生的知恩图报,受教育者成名成才本身就是老师的最大收获,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谢师”的根本在于“谢”,是对老师的感恩,不必非得有宴,尊师重教的表达形式很多,学生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本身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一餐宴席,给人留下的回味毕竟是短暂的;如果面临毕业的莘莘学子能给自己的恩师送上一幅自己手写的书法作品,一张亲绘的感恩贺卡,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或和曾经的各学科老师在原来的教室开展“最后一课”活动,请大家都登上讲台说上几分钟的感言和祝词,等等。这些形式虽然质朴简单,但传递的情感真挚、自然,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中国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应当是终生的。师生之间的情分不应该也不可能因毕业而终止,学生进入了新的学习环境,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应该经常给恩师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寄张贺卡,这样做才是德才兼备,才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泗县纪委监委  刘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