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大明“真御史”——崔涯

时间:2019-06-10 10:29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史今读,廉洁文化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崔涯(生卒年不详),字若济,号笔山,仙源城内方家人,因过继甘棠娘舅家,姓崔名涯。幼时颖慧,八岁能文,十年能诗。初读私熟,后在甘棠牛形山(古名桐山)巽峰塔古松书屋静心苦读数年,习《论语》,诵《易经》,犹工古辞。明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为这一年京城会试的会元。金榜题名之后,擢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据理力争,纠劾不避权贵,谳决执法不避亲疏。见陛时,上目其风采,世宗夸称为“真御史”。

崔涯任监察御史时,奉命视察河东(今山西南部)盐务,体察社情民意,上疏陈述《盐政七事》,皆中时弊,时值年岁荒歉,奏请拨发盐税银七十万两,以赈解县、蒲州灾民,诸多百姓赖以全活。继又巡察福建,到任后即严惩一贪官。受其威慑,有七名贪官自动去职,余皆大为收敛。崔涯根据当地实际,陈述《山海十二策》,悉中利弊,颇具卓识,上嘉纳焉。比亢旱,有司祷弗应,因疏滞狱,从宽恤,肃戒亲祷,霖雨周渥,时称御史雨。巡视中,及时查办各类狱案,深得民心。

任中曾奉遣到家乡太平县巡视。始下车,即以立大体,匡时弊为先务。闻悉太平县衙有集体侵扣下发孤贫布衣银之情,遂定为首查之案。明代自正统元年(1436)英宗始推崇养老为朝策,诏谕州县:“六十岁以上者且孤寡而患病,及子孙贫不能养赡者,均造册拔发专款恤养。凡有司府牧令,上下通同侵扣,罪不容道,一旦查出立刻参处。”太平此案系一县丞乘前后两任县令交接之隙,串通衙内胥吏,侵扣孤贫布衣银,以饱私囊。该县丞乃崔涯之近亲,崔不避亲疏,将其及同案一并革职收审。此案震动太平城乡,无不称赞崔涯不愧“真御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时,崔涯后因疏劾吏部尚书汪鋐,违背旨意而去职。不久,倭寇侵犯沿海,部院推荐天下名士,崔涯受诏复职,而其以年老有疾而谢绝。倭寇溃卒流窜横行于宁国、徽州之间,地方诸多官吏不敢与之交锋,直至窜至旌德三溪,时太平县城军民见情形危急,十分畏惧,遂商议欲弃城避其锋,崔涯竭力阻止,并出计谋设方略,筑要塞,设工事,整军械,稳民心,尽抵御城外,保境安民,民赖以为安。

崔涯解职归里后,致力于兴建书院,讲学术,且学术醇正,尊崇程朱理学。居住故乡期间,常与知县刘元凯唱和甚欢,始从湛甘泉游,研究文学,倡导礼仪,振兴儒学,躬身力行,循教后学,筑室桐山,赋诗自娱。尚书康太和状其“清风令德,无愧古人,政事文章,堪仪后学”。所著《笔山文集》十卷行世。崔涯逝世后,墓葬于今新明乡境内木瓜坑。为旌其一生德政,逐在县城(仙源)直街建柱史坊,意为国家台柱。隆庆六年祠祀“乡贤”。嘉庆《宁国府志》列崔涯为名臣。(黄山市纪委监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