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少力”成“劣”

时间:2018-07-10 11:1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汉字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比如“劣”字,拆分开来就是“少”和“力”,仔细品读不就是“少力”成“劣”吗?“少力”,用力不够、用功不足;“劣”,成效低下、质量次等。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凡事“少力”,结果必“劣”。

在北宋大家王安石的千古名篇《伤仲永》中,就记述了一个“少力”成“劣”的故事。方仲永五岁时,“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乡亲们感到非常惊奇,纷纷款待方仲永的父亲,花钱求取方仲永的诗。其父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他人,留给他学习的时间很少。王安石“闻之也久”,后来终于在舅舅家见到了十二三岁的方仲永,便叫他当场作诗,但写出来的文章已大不如以前。又过了几年,他的才能已经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方仲永小时候极有天赋,但后来的“不使学”,让他“泯然众人矣”,演变成一个“少力”成“劣”的人生悲剧。

“少力”成“劣”,对个人来说如此,对集体或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少力”成“劣”导致国家衰败、政权更替的记载也比比皆是,最为典型的当属春秋时期吴越之争。

春秋时期,长江下游有两个诸侯国吴国和越国,双方长期争战。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越王勾践迎击,大败吴军。阖闾负伤身死,夫差继位为王。夫差为替父报仇,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吴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两年之后,夫差率兵将勾践打得大败,迫使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庸国,并将勾践夫妇掳至吴国王宫服劳役。勾践千方百计回到越国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倾尽全力富国强兵。而夫差却贪图享乐、疏于治理,加之盲目争霸、穷兵黩武,导致吴国国力日渐衰弱。后来,勾践发兵灭掉吴国,迫使夫差自刎而死,演绎了一段“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吴越两国兴衰成败的历史,充分印证了“少力”成“劣”的道理。

现实中,“少力”成“劣”的人和事也不胜枚举。比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就是工作“少力”的典型表现。他们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工作中挑肥拣瘦,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难题躲着行。人到心不到、出工不出力,工作成效必然会打折扣,创造的业绩必然是劣等,既虚掷光阴,又贻误事业,于国于家无益。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伟大事业需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奋斗者、实干家。近日,中共中央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从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毕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郑德荣,到秉持“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在青藏高原跋涉数十万公里,收集上千种植物的数千万颗种子的科学家钟扬,再到面对艰难繁重的生产、演练任务,曾连续64天吃住在车间的“铁汉”张进……哪一个不是不惜力、能吃苦的楷模?他们把工作上“少力”当做人生耻辱,始终抱着强烈责任感,把全部身心、以最大力量投入工作,创造出一流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了大贡献。

先哲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少力”成“劣”,哲理十分深刻,告诫我们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不能抱着拈轻怕重、偷奸耍滑的心态,只有始终坚持实践实干实效,向实处用力,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答卷人”。(龚培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