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为官寡欲方能廉

时间:2018-06-26 09:21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蒋元振,听这个名字,似乎勾不起人们的一丝印象。

没错,他只是宋朝一个知州,一个并不出名的官员,打开百度搜索,甚至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找到。不过,宋太宗端拱三年(989年),宋太宗隆重奖赏了两位官吏,一位是郓州知州姚益恭,另一位就是时任白州知州的蒋元振。

史载:“元振清苦厉节,亲属多贫,不能赡养,闻岭南物贱,因求其官,寄家潭州,尽留俸禄供给,元振啜菽饮水,缝纸为衣;为政简易,民甚便之。秩满迁,转动使乞留,凡七八年不得代。”

短短一段话,将蒋元振为官之道刻画的淋漓尽致。无论以旧时还是今人的眼光看,主动要求到岭南地区为官似乎是十分不明智的。通读史书,岭南往往是官场失意者被贬之处,甚至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岭南的“贬官文化”。岭南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两广和海南地区,气候炎热,兼有瘴气。

唐宋时期,岭南的人口密度很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多为落后的粗放经营,耕作方式“往往鲁莽,一犁之后,无复用力”。从行政级别看,岭南地区也是末等。

为什么选择去这样一个不宜居也不利官场发展的地方任职?竟然是因为太过于贫困,无法养家,而“岭南物贱”。可见元振的清廉已经不仅是美好的品质,更上升到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我想,他也曾经苦苦思索,如何能在廉洁为官的同时还能挣到足够赡养亲属的俸禄。他坐在思维的秋千上荡来荡去,最后还是没有定下完美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为官发财两条道”。元振最终可能琢磨出了这个道理,所以宁可选择去偏远落后却“物贱”的岭南,俭以养廉,也不留在“膏腴重地”搜刮民脂民膏。而今的公职人员,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收入也足够家用了。即使在中央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为什么腐败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同一个系统内,甚至在同一个单位腐败分子为何前“腐”后继?

无非是因为心中欲火太过旺盛。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嗜欲者,逐祸之马也。”古往今来,多欲就是导致灾祸的主要根源之一。很多人正是因为控制不住心中那头猛兽,才会被拖拽进腐败的泥潭,最终自食苦果,悔恨终身。而元振却甘愿“啜菽饮水,缝纸为衣”。日子清苦如此,他却勤于政务,且力恤贫苦,轻赋役,因而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爱戴。及至其任职期满,当地百姓自发地再三通过转运使‘乞留之’。因此,他虽然任期届满,却“七八年不得代”。

历史上的清官们莫不如此。《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曾记载道,范仲淹做官几十年间,未增加一名仆役,至死也未置办一处宅第。最后“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真正做到了清清白白。毛主席也是节俭的典范。他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放眼现实,一些领导干部当官了希望再升官,升官了就渴望发大财,发财了又想起“关心”亲属们,“一人得道”不够,还要“鸡犬升天”……以至于被欲望的洪水吞没,自毁前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覆水难收的无尽苦痛。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这四个“慎”,告诫领导干部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其中“慎欲”,就是告诫领导干部一定要清心寡欲,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留住一颗初心,一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蒋元振,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官,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早已被浪花淹没。但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位可以流芳百世的清官,这种俭以养廉的廉政思想依然堪称后世楷模,可崇尚之。(天长市纪委监委 陈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