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纪检人·书香】心中有民 埋头苦干方显村官本色

时间:2018-06-05 09:12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清风苑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1979年,一个光头布衣,粗喉大嗓的中原汉子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8亿中国农民宣读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倡议书。他的身上有“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这样的头衔,他的人生履历中,也出现过“新乡县委副书记”“新乡地委书记”这样的职务。20世纪50年代起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的名字响遍中国大地。他曾9次见到毛泽东、5次同邓小平交谈、11次同江泽民握手、13次和胡锦涛合影、14次进京观礼。中共中央组织部更是把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作为解放以来在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有一个工作了51年的岗位—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党委书记,他的名字叫史来贺。

周末,看了电影《大地赤子史来贺》,影片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史来贺,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和满腔热情,带领群众把一个昔日十里八乡有名的穷村改变成富裕新村的感人故事。史来贺,1930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那是一个在解放前一年就饿死60多人的村庄。长期以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1949年,史来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22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并立下了“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庄重誓言。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1952年秋季,刘庄连降大雨,小麦发霉生芽,史来贺带领村民一面改水排涝,抢种萝卜、蔓菁,办豆腐坊、粉坊,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竟吃上了白面馍和饺子,令周边村庄村民羡慕不已。自他上任党支部书记之日起,便带领村民采用车推、肩挑、人抬的方式,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硬是把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园区。史来贺还潜心研究棉花种植技术,使皮棉平均亩产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1957年,棉花高产的刘庄,成为全国农村先进典型。史来贺常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 1964年,史来贺花了90元钱从新乡买回了两头跛腿奶牛和一匹瞎眼母马,经过精心饲养,两头牛变成了一群牛,一匹马变成了大马群,刘庄组建了自己畜牧场,刘庄村民喝上了自产牛奶。

史来贺特别强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一是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本村实际的关系;二是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关系;三是有主心骨和不断创新的关系。“文革”时期流行着“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口号,史来贺说:“咱农民没苗咋吃饭?谁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他顶着压力搞生产,先后办起了机械厂、面粉厂等集体企业,使刘庄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工养农的产业格局。1984年,人均收入跨过千元大关的刘庄,购买了一架蜜蜂三号小型飞机,用于灭虫、施肥,成为全国第一个购买飞机的村庄。1985年,史来贺又引进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肌苷生产基地—华星药厂,加快了刘庄的工业化进程。他嘴上常挂着这样一句话:“党员干部只有汗水、露水,没有油水。”他与家人“约法三章”:一不准搞特殊,二不准谋私利,三不能脱离群众。他当刘庄村党委书记的50多年里,妻子没有乘过他的车,5个孩子也都安分守己的做事做人。

“天不怕、地不怕”的史来贺也有“两怕”:一怕在群众中孤立,二怕在群众中孤独。在73年人生岁月里,他身不离农村,心不离群众,手不离劳动。1977年,被任命为新乡地委书记后,他要求兼任刘庄大队支书,平时仍在刘庄办公。他曾风趣的说:“我这个‘史’啊,是‘吏’字少一横,不当官儿。”他注重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村里建立了党委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的思想政治网络。在刘庄,每家选出家庭组长,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形成村上管、厂里管、家里管的“三管”模式,真正实现了“齐抓共管”。他经常运用新旧社会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启发、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在史来贺任村支书的半个多世纪里,刘庄没有发生一起经济和刑事犯罪,也没有出现过一起党员违纪案件。

反观当下中国农村,“一身布衣,两脚泥巴”,不怕苦、不怕吃亏的党员干部少了,“赶牌场、串酒场”,灯红酒绿,游戏“民”生的党员干部多了;身不离农村,心不离群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党员干部少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党员干部多了;不搞特殊、不恋权势、不图虚名、不谋私利的党员干部少了,唯“利”是图、唯“财”是举、利欲熏心、利令智昏的党员干部多了;“说话有人听,号召有人应”“村魂”“主心骨”式的党员干部少了,滥用权力、中饱私囊、雁过拔毛、优亲厚友的党员干部多了;“撑起来是伞,蹲下去做牛”的党员干部少了,“站起来是皮,坐下去是泥”的党员干部多了;“拧成一股绳,甩开膀子干”,凝心聚力,团结实干的领导班子少了,心藏“小九九”,离心离德,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领导班子多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精神 “缺钙”,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化。有的缺乏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有的对名利得失不能坦然面对,对各种诱惑不能自觉抵御;有的个性不够鲜明,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人,不敢动真碰硬。这些党员干部骨头软了,灵魂散了,最后一步步滑向破纪破法乃至犯罪的深渊,着实令人惋惜。

新时代,需要更多“史来贺”式的农村党员干部,勇当先锋,扎根基层,挑起重担,带领更多的群众,把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农村党组织的带头人需要时刻把群众记挂在心头,常思群众冷暖,常解群众忧思,有想法,有作为,真正起到“村魂”“主心骨”“领头雁”作用。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执纪执法力度,从严从快惩治农村各种“微腐败”,通过完善约谈、函询、诫勉谈话,对农村党员干部廉洁履职情况进行全程留痕监控、动态管理评价。同时也要重视预防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以先进事例引领风尚,用身边的反面案例告诫警示,督促农村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经常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进行“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以打铁的精神锻造一批心中有民、埋头苦干“中国村魂”式的农村当家人、领路人。(滁州市琅琊区纪委监委 张登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