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纪检人·书香】走近鲁迅 点亮心灯

时间:2018-05-10 16:51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清风苑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我小时候是一个内向、羞怯的孩子,不善言谈,拙于交际,但特别爱看书。但在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环境里面,哪里有资源可以满足我这样“奢侈”的渴求呢?于是除了课本以外,我看的书鱼龙混杂、五花八门、不成体系,但广泛的阅读培养了我相当的知识底蕴,这为我以后的精读深思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1997年的冬天,我在本地的乡镇中学读高三,正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拼搏时光,每天做卷子、模拟考搞得昏天黑地,脑子里除了各种高考考点以外可谓空无一物。某日课间,忽然有同学递给我一张包裹单,我仔细看了下,是我的一位好友从郑州寄过来的,品名是“书”。我心想,难道是高考辅导材料吗?中午到邮局取了包裹,很厚很沉,似乎是一套书。我按捺着欣喜提着包裹赶回家,立刻打开,三册(上中下)精装的《鲁迅全集》赫然入目,我既惊讶又感动——我从来没给我这个同学说过我喜欢鲁迅的文章,他怎么知道我心底的爱好,而且还帮我圆了愿望?!我不知道该怎样向他表达我的谢意,那情形正如幼年的鲁迅接到保姆阿长在春节后送的绘本《山海经》……

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学子读“鲁迅”时的感受呢?我觉得自己最深的体会就是,许多原本固有的对人对事的理念和看法都被动摇了,甚至是颠覆了。恰如《水浒传》中有句话所说“劈开八瓣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水”,觉得以前自己(甚至包括师友)对某些人事的认知和观点是多么人云亦云、肤浅可笑!

读“鲁迅”让我改变了对一般的中国式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人文领域)的看法。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统治阶层对知识分子的大规模迫害,我自己虽然出生农家,但也算个知识分子,俗语云“惺惺相惜”,我以前对这些知识分子也是充满同情,认为都怪统治者太残暴跋扈。多次深夜捧读鲁迅和同时代文化名人的笔墨“骂战”,我逐渐悟透:其实所谓“知识分子”,也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群,他们的心思、欲望、羞恶、恐惧等等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但知识阶层毕竟有“知识”,善于将自己的私心用“公理”、“道义”、“人性”、“普世价值”的蒙皮加以伪装,于是乎他们自己俨然成了“公理”、“道义”……的化身,凛凛然似乎不可侵犯。其实如果真正揭去他们打着的“学者”、“大师”、“公知”之类的名号,就会发现他们的本质目的无非两个字——名、利,如此而已。

读“鲁迅”使我极大的改变了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教给我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不要轻信”、“韧性战斗”、“敢爱、敢恨、敢哭、敢笑”等等,我总结起来就是“冷眼观世界,热心对人生”。很多习以为常的历史现象经过鲁迅的梳理提炼,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中国历代的统治阶层提倡民众信奉佛教,但自身却都痴迷道教,这是为何?古代的书生大都熟读圣贤书,以礼法之士自居,却为何偏爱给那些“薄命红颜”的枯冢题诗?传统读书人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何一谈到女人和和尚(尼姑)就会暴露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阴暗……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我对很多以前不甚了了的史实和世态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说到阅读鲁迅、走近鲁迅对我工作上的最大影响,那就是我写作时的话语风格了。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很难找到像鲁迅文本语言这样深刻、峭峻、犀利、隽永的了——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感觉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诸如此类,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都感觉深受灵魂的震撼,语言后面满溢着生命的张力、智慧的冲击,常常使我酣畅淋漓、不忍释卷,这是阅读一般作家的文章很难体验到的。受到鲁迅文风的影响,我的一些时事议论性的文字往往也失于峭刻、峻急,虽想改正,真的下笔还是不时偶露锋芒,这可能也就是积习难改吧。

前年,我家小孩到了入学年龄,我带他去小学报名,接待的女老师登记姓名时惊讶地问我:“‘思迅’,你是要你家孩子‘思念鲁迅’?”我笑而不语。(宿州市泗县 刘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