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政时评】当好乡村振兴的“护林员”

时间:2018-01-26 10:54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政时评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伴随着新时代的钟声,十九大这辆快车载着乡村振兴匀速驶来。纵观历年的“一号文件”,“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这不仅要握好十九大快车的“方向盘”,更要为乡村振兴系好廉洁“安全带”,铲除“污染源”,让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力拔乡村烂树,振兴农业“里子”。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腐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威胁,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最大挑战。时下,中央对“三农”资金力度的持续加大,“乡村振兴”必然会引来“乡村腐败”,而如何阻止“涉农部门收取工作费”、“涉农资金虚报冒领”、“涉农干部失职渎职”…等现象发生,让“菜篮子”不会变成“烂篮子”?唯有刻不容缓拔除乡村经济发展的“烂树”,持续发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做大做强农业“里子”。

整治乡村病树,振兴农村“底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若不从农村腐败这个源头治理必将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绊脚石。俗话说,“底子不牢,地动山摇。”紧紧抓住“农村腐败”这个牛鼻子,延伸监督触角,根除顽瘴痼疾,揪醒“蝇贪”的春秋大梦,让每一个惠农的政策、强农的项目、富农的资金徜徉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中,农村“底子”才能越筑越牢。

掰正乡村歪树,振兴农民“位子”。近几年,基层干部贪污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大案愈演愈烈,很多农村生态“乌烟瘴气”,“雾霾”笼罩人心。农民的“保命钱”、“救命钱”不断成为一些干部眼中的“香饽饽”、“唐僧肉”。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是主体,若如不掰正“歪风邪气”,斩断一只只伸向农民利益的黑手,铲除腐败的“牛皮癣”,“农民流汗又流泪”现象必然会频频发生。因此,要拿出“露头便打”的决心,保持“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保持高压反腐态势,让农民成为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乡村振兴没有“暂停键”,反腐也没有“休止符”。纪检干部唯有当好“啄木鸟”,做好“护林员”,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绩溪县纪委、县监委 胡跃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