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莲”与“廉”

时间:2018-01-19 10:49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北宋著名学者周敦颐的散文精品《爱莲说》却独辟蹊径,托物言志,以莲喻“廉”,把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概括做人为官之德,使廉洁文化从此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为官从政者。

奠定廉洁文化信仰。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成为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

中国的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而将“廉”与“洁”有机结合形成独立的廉洁文化,并且发挥其独有的教化功能,周敦颐无疑是第一人。“爱莲文化”是以周氏先祖《爱莲说》为精神理念,教化育人,提升人格,树立为人道德规范、为官清濂为民等一整套系统的治国持家与行事做人的爱莲文化信仰。周敦颐后裔目前已遍及湖南、浙江、江苏、安徽、上海、北京、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市,以及港澳台和世界各国。历经数百年,周氏后人繁衍生息,世代兴旺,且将先祖创立的爱莲美德这一民间信仰变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1949年后,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成为周恩来的办公室和住所。厅前有水榭,三面临水,夏季池中莲花盛开,水榭东侧为不染亭,亭榭之间以短廊相接。周恩来进出西花厅,都要穿过不染亭,仿佛天天都在净化自己,品格随之而升华!

涵养优良家训家风。为传承爱莲文化,秉承先祖周敦颐创建的理学精髓,由周氏后裔周启运创立了《周氏家训》,充分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制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品德高尚,为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

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显而易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1939年春,周恩来为考察抗日军事和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曾回到故乡绍兴,在那里,他不仅参观了距鲁迅故居不远的百岁堂老宅,还到周家祖坟去了一次。回到重庆后,他曾和堂弟周恩霍谈起故乡的情况,说起周家和鲁迅是同宗的事,说两家同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的后人,这一说法已为新出版的《周恩来家世》所证实。

修齐铸就伟人品格。“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更是周恩来严肃家风的渊源所在。优良家风滋养了周恩来的情怀与胸襟,铸就伟大人格品质。

周恩来曾经说过:“言必行,行必果。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坐标,行动的指南。”他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用一生践行了“坚守政治品德、谨守思想道德、恪守为政官德、遵守社会公德和信守家庭美德”五德精神。他信念坚定、忠诚于党,清正廉洁、秉持操守,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坚持原则、关爱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继承祖训,不仅将勤俭视为“治躬”(自省)第一义,治家第一义,更重要的是将勤俭作为治国的法宝,他的一生可说是执行“勤俭治家,勤俭建国”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辈要求甚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为此,他给家人制定了十条家规,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忍。这就是周恩来的“忍”,也是《周氏家训》立“忍”字为修身之德、为处家之宜的意义所在。抗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时,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这样描述:“我未见过周恩来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他总是那么平静、镇定,我没有见过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的确,忍辱负重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政治家显著的特征之一。大军事家韩信,曾为成就大事而甘受胯下之辱,周恩来那种超人的相忍为党、克己为国、忍中求进的精神,与韩信有相似的地方。英籍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这样写道:“当周恩来在床上弥漫之际,也许他还记得韩信的故事。因为他就像韩信,他拯救了国家,使之安定。”(明光市纪委 贡发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