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管仲“不报私恩”的启示

时间:2021-01-11 10:32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春秋时期,管仲因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被齐桓公派人用囚车从鲁国押往齐国。时值盛夏,在烈日的炙烤下,走到一个叫绮乌的地方,管仲感到饥渴难耐,便向当地守卫人员讨点水和食物。那个守卫对管仲非常尊敬,亲自提着美酒佳肴,跪着送到管仲面前。

管仲吃饭时,那人偷偷对管仲说:“假如齐国国君不杀你,反而重用你,你将来用什么报答我呢?”管仲说:“我如果幸而不死还被齐王重用,我将拔擢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但也要提防那些向我献媚想捞取私利的人。别的我还有什么来报答你呢?”守卫碰了个钉子,悻悻地走开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管仲被称为“春秋第一贤相”,孔子曾赞颂他“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从上面的这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管仲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身为囚徒、生死未卜,却仍保持高度的做人原则,不为人情所左右,实在令人钦佩。

人生天地之间孰能无情,中国人历来很看重人情,“受人点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是做人的古训。但对别人的“恩情”该怎么个报法,不仅是对今日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即使是古代的官员们也不是没有讲究的,管仲“不报私恩”就很值得我们思考。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人情”的对立面是“公道”。俗谚云:“公道人情两是非,人情公道最难为。依了公道人情失,顺了人情公道亏。”这就告诚人们,某些领导干部如果太看重“私情”,在对待一些人和事的处理上,就难免要失去“公道”,难免要步入歧途。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者如前些年被曝光的拉帮结派腐败案件,肇因就是少数党员干部组织意识淡漠,整天琢磨着拉关系、找门路,分析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拉山头、搞帮派,把组织抛在一边,搞错了感恩对象。

小者如近几年查办的很多“一人贪腐,全家入狱”式职务犯罪案件,也是一些官员觉得自己夙夜在公,内心对家人深感亏欠、愧疚,就想用手中的权力来“弥补”一下。于是老婆孩子甚至侄子外甥秘书司机一起上阵,盘根错节,沆瀣一气,搞利益输送,造成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腐败、封闭式权钱交易、共腐关系圈的怪现象。

这些想报“私恩”的官员,最终的结果不仅“恩情”没报成,还牵连一大堆人锒铛入狱,更是给党和政府抹黑,自己也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难翻身。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感恩是美德,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公恩、私情不可混为一谈。

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永远铭记,自己的一切都来自党和人民,要“报恩”的对象首先是党和人民,而不是某些个人。如果忘记了这些而妄谈“报恩”,就是搞错了对象,其结果定是贻祸无穷。(泗县纪委监委 刘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