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包拯治“疫”

时间:2020-03-19 08:37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其实,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曾多次遭遇过 “大疫”的侵袭。但在疫情面前,国人同心协力,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的挑战。让我们把时间倒退到北宋仁宗年间,去追溯一代清官包拯在端州为民治“疫”的功绩。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拯结束了天长县县令的工作后,由于政绩突出,调任端州任知军州事,官升殿中丞。端州,即今天的广东肇庆,因宋徽宗赵佶当年由端王当了皇帝,为了避讳,于是改端州为肇庆。古端州地处偏远,属蛮荒之地,中原官员宁可赋闲在家,也不愿到广南为官。但包拯不计个人荣辱,不因语言不同,不因山高路远,慨然受命,奔赴南疆。

宋代的端州,可谓山灵水美,虽说环境优美,但气候湿热,濒临西江,水患频繁,洪涝之后,“山林瘴气”聚集,如此潮湿的天气最容易发生瘴疫,端州百姓就经常出现“春瘴”疫情,“春瘴”一出现,整个端州就变成了一个疫区,疾病流行,老百姓求神问卜,但不得根治。包拯上任不久,就遇到了这种吃人的“瘴疫”,天空中白茫茫的雾气,把整座城都笼罩起来,老百姓好像一夜之间都变得面黄肌瘦,走路踉踉跄跄的,且上吐下泻,就连中原来的官兵也因水土不服,出现了过敏的症状,而且这种病还带有传染性,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

面对如此的情形,包公立刻意识到,瘴疫是个大问题,必须防治,一方面,包拯和当地的医生研究利用中草药治病,但是中草药只能解一时之急,并不能杜绝疫情。为了根治瘴疫,包公经过多方走访排查,他发现老百姓饮用了不干净的西江水才会发生疫情,只有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才能解决瘴疫传播的问题。找出原因后,包公让人在公共场所和人群聚集处张贴宣传告示,大力治水,并用老家合肥的做法,带领端州的百姓开始挖井,利用井水代替河水,让民众可以饮用更加方便、卫生的井水,遏制瘴疫的蔓延。“包公井在府厅之东,宋康定间郡守包拯所凿,其水清冽。”这是《肇庆府志》的记载,包拯在端州一共打了七口水井,百姓感激涕零,称其为“包公井”。居民饮用干净卫生的井水后,瘴疫不再蔓延,再加上中草药配方的医治,很快就见效了,染病的民众也都逐渐康复了。

现如今肇庆城内还留有3口包公井,1973年在包公家乡合肥出土的包拯墓志铭也有记载:“包公端州为民掘井取水“。最终,由于包公措施得当,祸害端州百姓的瘟疫得到了彻底的根除。(卢萍)

相关新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