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史今读】勿自负 常自省

时间:2018-07-18 10:4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廉史今读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古之成大事者,必戒自负之气。从政者更要远离自负,多些自省。正如哲人所言,没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要让“自省”这道清泉时时涤荡内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

北宋诗人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以后,在孤独寥落中开始深刻反省自己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他不止一次地懊悔:“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又仆细思所以得患祸者,皆由名过其实,造物者所不能堪,与无功而受千钟者,其罪均也”。

通过默自观省,苏轼认识到自身最大的毛病、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缺少自知之明,常常过于显露、炫耀自己。然而,正是通过这种脱胎换骨式的自我反省,苏轼去掉了一身傲气,养成了稳健浩然和敢于正视自我的旷达之气,从而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飞跃。如果说苏轼从自负到自省的转换更多是源于仕途受挫、遭遇贬谪流放等逆境所迫,那么,对于处在顺境中的人来说,要想能够做到内心审视自我、改变自我,则更需要极大的勇气、毅力与定力。

事实上,历史上凡有大成者,往往都经历过从“自负”到“自省”的转换、蜕变,最终达到人生境界上的升华与超越。郑板桥年轻时自大自负,他在到京做官后给堂弟的信中毫不避讳、极其坦率地检讨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的缺点。他批评自己:“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曾国藩三十岁之前也是“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此后,逐渐开始认识到自身不足,开始反省修身。为了改正缺点,他立下“三戒”,并将自己的缺点写在日记里,记在家书中,公之于亲人、朋友,接受批评和监督,自己常常“为之悚然汗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种反省自勉的品格坚持了一生。

从自负到自省,是个人境界和格局的一次大提升。然而在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面对职业生涯的顺遂,特别是随着职位升了、权力大了,耳边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于是开始飘飘然、昏昏然,从此自我膨胀,将功劳与成绩全部归于自己。

对这些自负的领导干部来说,并非不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而是缺乏自觉反省、主动改正的决心和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在巴结逢迎、甜言蜜语的幻象中流连忘返,对缺点自我屏蔽,对成绩无限夸大,在自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就是一个“无知自负”的典型。他在忏悔时说道:“我之所以犯了一系列错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缺乏自知之明”“自己在多个司局工作过,一半时间以上是一把手,自认为业务全面,逐渐滋生了自满情绪,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优点,不能、不敢、也不愿意审视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殷鉴不远,不妨“照一照”,警醒起来。

古之成大事者,必戒自负之气。从政者更要远离自负,多些自省。正如哲人所言,没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要让“自省”这道清泉时时涤荡内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余足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