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法”徽风

时间:2023-11-17 18: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人文漫笔     分类:要闻播报     编辑:杨峰
【字体: 】      打印

大别山间,皋陶点亮“司法之光”;

巢湖岸边,包公“廉”事处处传扬;

长江之畔,“不越雷池”典故育新解、有新篇……

“廉”“法”群星璀璨

大别山北麓,安徽六安城向东7.5公里处有一圆形土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墓顶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

88岁的黄其兵在这里守墓10年。“守护他的墓是一种荣幸。”黄其兵边说边捡拾起墓地前的纸屑。

黄其兵口中的“他”,就是被尊为中国“司法鼻祖”的皋陶。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称为“上古四圣”,死后被封葬于六安。

约3800年前,古巴比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生根。

在刑法起源之初,皋陶就倡导执政者注重教化,厚德尚法,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治思想。

东去合肥,古称庐州,拥八百里巢湖,居千里江淮之中。城内有一条河名为“包河”,镶嵌着一座开放式公园,柳荫成行、荷塘连片、游人如织。园内有一座包孝肃公祠,包公塑像“端坐”于正堂,神情威严。

这位北宋名臣出生于庐州。“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一句明志诗见证他的为官之路。

公元1056年,包拯权知开封府,开门办案成为佳话。史书记载:“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当时汴京城内惠民河经常涨水为患,为解百姓之苦,他力排众议,大力拆违,疏通河道。

安徽历史积淀深厚,蕴含的廉洁、法治文化灿若繁星。据不完全统计,古往今来出过皋陶、管仲、包拯等近200位廉洁法治人物,相关典籍故事近百个。

长江之畔,安庆市望江县,水网密布,古称大雷水,“不越雷池一步”的历史典故源于此。

据记载,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苏峻叛乱,举兵进犯都城建康(江苏南京),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保卫建康。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原意是要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

千百年的传承,“不越雷池”衍生出“做人做事讲原则、守规矩”的道理,也是当地历朝历代不少人为官之道。

相传三国时期,古雷池的监渔官孟宗,回家探亲时把腌制好的鱼交给母亲,母亲认为孟宗送鱼有瓜田李下之嫌,拒绝接受。孟宗遂将鱼沉入江中。孟宗母为让儿子廉洁奉公,在其任雷池监渔官三年里不吃鱼。孟宗也谨记母亲教导,终身勤政爱民,清廉自守。

点亮古代之“星”

“包公到底长什么样?曾有人考证,包拯本是白面书生,民间演绎出的‘黑脸’形象被赋予了勤勉、公正、廉洁的象征意义。”走进包公园旁的“清风讲堂”,合肥市委党校教授裴斌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是合肥市纪委监委开发的廉洁文化精品课,听众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也有中小学生和当地居民。

多年前,合肥市把包河所在区域命名为包河区,以包公祠、香花墩、包公墓、清风阁等为主体,组建包公园,这里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其中不乏港澳台地区乃至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包家后人以及包公思想的追随者。

守正创新,让古代的“星星”亮在今人的头顶上。安徽省各地各部门立足本地实际,用好用活本地文化资源,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廉”“法”元素,打造了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每到清明,皋陶墓旁擂起皋鼓,众人肃立——这样的皋陶公祭典礼在六安连续举办了19年。

近年来,六安市保护维修了皋陶墓、祠,抢救发掘重要历史文物,成立皋陶文化研究机构。2022年5月,皋陶祭典入选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伴随着新编黄梅戏《沉鲊于江》清脆悦耳的唱腔,走进古雷池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雷池碑、清风亭、三孝楹联等廉洁元素映入眼帘。“如今的雷池不仅是望江县的文化地标,更成为我们清正做人、廉洁从政的精神向度。”望江县医保局办公室科员虞向群说。

唯有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实现良法善治。近年来,安徽省纪委监委倾力打造“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品牌,各地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挖掘民为邦本、礼法并用、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应用,焕发新的生命力。

星光下的清风热土

走进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法院三十铺人民法庭一楼,记者看到一间名为“皋小法”的调解室。一张圆玻璃桌,上面摆着花瓶,旁边几个小沙发,墙面装饰颇为温馨。庭长祝万浩与当事人围坐调解,现场少了一份庄重和严肃,多了一份放松与和谐。

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法院吸取皋陶“教”“礼”“刑”“德”文化精髓,打造新时代皋陶法庭。法庭还在社区设立皋小法驿站,建立法官工作室,开展诉讼服务、纠纷联调、巡回办案以及普法宣传等。

“中国人忌讳对簿公堂,用调解方式平息矛盾,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最好。”在祝万浩看来,这与皋陶的“德法并行、明刑弼教、安民无诉”等思想相一致。“最高峰时,我们一年立案近1300件,但调撤率达到55%。”祝万浩说。

翻开“包公家宴”菜单,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带鱼烧青椒“代代清廉”、豆皮拌黄瓜“清清爽爽”……在包拯出生地——肥东县包公镇,由乡村闲置场地试点打造的“包公家宴大食堂”广受群众好评。

通过控制菜品数量、价格和操办桌数,为乡村人情消费和宴席酒菜设定合理标准。“从前讲排场、‘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没少干,现在既省心又省钱!”肥东县包公镇净住村村民黄德芳连声称赞。

“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价值观之一,无论是皋陶、包公等名人,还是‘不越雷池’‘淡泊明志’等名典,无不体现着恪守法纪底线、筑牢规矩意识的理念。”裴斌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同时也能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找到一个突破口和平衡点。(本报记者刘菁 刘美子 陈诺 刘方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