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包拯与合肥的桑梓情缘

时间:2020-06-08 09:55    来源:学习时报     分类:清风苑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标志性人物灿若星辰,当我们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对中国的清官群体进行致敬时,“包拯”这个名字都是家喻户晓,非常具有代表性。包拯的清廉与刚正,从家乡庐州(合肥)到天长、端州、池州、开封等地,他在每一处都留下脍炙人口的传奇事迹,并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深受民间推崇,在后世被广为称颂。

千百年来,对包拯做过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论述他为官之后的历史和故事。每个人一生的轨迹,往往在其年少时期便已有端倪。包拯生在合肥,成长在合肥,从考中进士,到为尽孝父母十年不仕,再到出仕为官走上政治舞台,可以说,他的忠君为国爱民思想的“初心”,是在家乡合肥所形成。所以,要更进一步深入研读包拯,就要追寻包拯早年在家乡合肥的岁月。

清白家传远。夏日荷花之所以别样红,自有深埋于水下的根茎及水土的养育熏陶之情。合肥地处江淮分水岭,古称合淝、庐州。“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合肥人视野开阔、求真务实的品格特质,《全唐文》中评价“人心刚而风土劲”。当然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这里是包拯的故乡。目前合肥包拯的遗存主要集中在市内的包公园和肥东县境内的包公镇。

包拯始祖为春秋晚期楚臣申包胥,父亲包令仪曾任惠安知县等职。包拯999年出生于今合肥肥东县包公镇小李蛮村。小李蛮村东、南、北三面环山,峰峦叠嶂。包拯古宅虽已不存,但尚有东西并列相距百米的花园井和荷花塘。花园井建于后周显德年间。包家世代以耕读传家,包拯祖父是私塾先生,为接济贫民,将自家井水供全村使用,并免费让周边穷人家孩子上自己的私塾,这给幼年的包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荷花塘又名清明塘、清净塘,是包拯之父包令仪所修建。千余年来,塘梗杨柳依依,塘中莲藕雪白,生生不息。村东和东南还有包拯常去游玩的凤凰山和虎山,那里“苍松青翠,怪石鳞毗”。在此度过童年的包拯,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和地方文化熏陶,一股报效朝廷、为国为民的大志在心中油然而生。

勤学香花墩。包公祠作为合肥市内包公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包河上的一处小洲。此洲名叫香花墩,是包拯青少年读书之地。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合肥县南城外壕水中,孝肃包公读书处。”香花墩四面环水,澄清见底,游鱼三三两两,历历可数,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环境清静幽美。包拯自小勤奋好学,北宋官员吴奎在《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中称包拯青少年时即“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青少年时期的包拯博览经史之书,“喜读书,无所不览”。包拯自己在中年回顾说,他早年“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青少年时期的包拯,十分注意砥砺自己的思想节操,立志做一个志趣和情操高尚、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在其一生中,也充分实践了这种政治理念。

有缘遇名师。在庐州求学的包拯,遇到了一位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刘筠。刘筠为著名学者,曾参与编纂大型历史图籍《册府元龟》,在文辞和诗歌方面也颇有名声,被人“推为精敏”。刘筠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宋史》载:“性不苟合,遇事明达,而其治尚简严。”因权臣当道,1021年,刘筠以右谏议大夫任庐州知州。在庐州期间,品学兼优的包拯深得刘筠赏识,包拯也将其引为伯乐。《宋史》载:“包拯少时,颇为筠所知。”两人遂成忘年之交。得到刘筠亲传的包拯,学业也是日渐进步,名声渐显。包拯作为庐州地方一个“生于草茅”的学生能够闻名全国,刘筠这样一位文坛领袖的提携、赏识并言传身教,对其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坚贞不阿的政治节操方面,对包拯的仕途走向乃至一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孝道之楷模。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出仕之前,包拯将养老孝老落到实处。包拯考中举人时,朝廷授予他大理评事,派遣担任建昌知县。但包拯父母已老,乐处乡里,包拯为尽孝道辞而不仕。后朝廷又委派他任和州监税官。和州与庐州毗邻,但是包拯父母还是“犹不乐行”,不愿离开家乡。包拯就解官回乡,一心一意侍养双亲。“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守丧期间包拯身心憔悴、紧衣缩食又坚持了三年。“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从中举得官,到辞官养亲,再到出仕为官,前后十年。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述包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难能可贵。1038年,39岁的包拯完成对父母的尽孝,带着成为国之栋梁、为民造福、留名史册的决心,告别家园,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刚正知庐州。1053年,包拯独子包繶病故。经历丧子之痛的包拯,请求朝廷希望在家乡附近任职。朝廷体谅他的心情,先任命他知扬州,未到任随即改任庐州知州。“家乡官难做”。包拯回到家乡做官,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一些亲朋故旧依仗包拯是地方长官,趁机横行乡里。《涑水记闻》记述:“包希仁知庐州,庐州即乡里也,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皆屏息。”从舅犯法,仍然依法受到惩处,包拯的刚正无私、不庇亲旧,为自己赢得了声誉。时至今日,合肥地区仍流传着“外甥有理打得舅”这样一句话。包拯任职庐州两年,为家乡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如免除杂税、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等,现今保存在合肥包公祠内的“廉泉”,传说即包拯为解决庐州府学师生用水困难而开凿的水井。   

出仕之前的包拯,忠君为国爱民思想已基本形成,为官期间的包拯以正直敢言、不畏强权、廉洁奉公闻名于世。他晚年立下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上世纪70年代合肥包拯家族墓发掘,包拯及其家族墓葬中并无贵重遗物,用事实证明了这种要求得到了贯彻执行。包拯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千年以后,包拯在家乡的遗存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与青山绿水共春秋。(贾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