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善读要做到“惜时”与“用巧”

时间:2018-07-10 11:1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清风苑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在生活节奏极快的今天,因此,善读书显得更为重要。做到善读,就需要在“惜时”和“用巧”上下功夫。

善读之人都是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汉代学者董遇提倡“三余读书法”,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充分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书,定有收效。而欧阳修“马上、枕上和厕上”的“三上读书法”更是惜时的典范。董遇读书“不拘何时”,欧阳修读书则“不拘何地”,两者都是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抓住点滴时间。一个人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惜时如金,才能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

诸葛亮羽扇纶巾、满腹经纶,读书并没有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的作息。他读书只“观其大略”,从大处着眼,从细部入手,在过滤杂质的基础上,萃取出精华和本质的东西;再从细节中超脱出来,然后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重新认识细部。用巧用到位,效果自然来。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不仅诗书画堪称“三绝”,在读书方面也颇有见地。他提出“读书要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矣,徒多徒烂耳”。郑板桥的“精当”之说告诉人们,读书是要有选择的,“精”就是要懂得取舍,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抓到什么读什么。“当”的标准要因人而定,对现代人来说,既要思想境界提升上有益处,也要在工作学业上有帮助。

读书方法要与个人职业、兴趣、习惯相宜。会选择就是会用巧,如果不加选择,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于学业事业无补,还可能对身心有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生命里去遨游知识的海洋,需要我们汲取古今名人的读书方法,方法得当,掌握技巧,不仅减少读书的枯燥,增加读书的趣味,更能减少脑力的消耗,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尹如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