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纪检人·书香】为群众做实事是共产党员始终不渝的信念

时间:2018-02-14 10:47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清风苑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近期,单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工作之余,我把这本书反复读了又读,感触颇深。由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历程,让我对共产党的理想追求、为民情怀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农村插队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是知青里面年龄最小的。在插队的7年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磨练,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立志要为人民服务。在老乡面前,他自称“普通农民”,以实际行动把自己融入农民和农村生活之中,从内心深处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七年的知青岁月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培养起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理解农民,懂得农民,知道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并从农民的角度思考如何为农民服务,如何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1982年初,当时已经在中央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做出了他人生的重大抉择,他决定要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当时的领导耿飚挽留他,劝他到野战军去,但他还是坚持到地方上去。因为他觉得,一是在地方上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二是他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工作经验积累丰富,他自己是从农村来的,到农村去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实事。在当时那个政治动乱的特殊年代,选择下基层,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能否走下去,能走多远,不光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还有各种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机遇因素制约,充满了不确定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选择证明了他一心为百姓办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从该书中,我还深刻领会了人民是什么?人民就是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平凡人,是生活在广阔中国大地上处于不同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中的个体的集合,是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与推动者。“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贯的主张,共产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始终不渝的信念,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我们党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手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理想信念。这不是升迁业绩的砝码,而是没有其他任何兴趣能够代替的人生乐事。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也就更不可能真正去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十九大提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漠视群众疾苦、高高在上的“冷漠病”,服务意识不强、不到位的“懒散病”,滥用公权、以权谋私的“特权病”,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防止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

人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艰难曲折自不必说,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不是一年两年,是要从事一生的。这一路上会有孤独寂寞,会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更有反复绝望,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云开月明的一天。(界首市纪委综合派驻一组 闫利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