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政时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须直面“三个作风考验”

时间:2020-09-22 09:48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政时评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首次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国家战略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宣城大地回响激荡、东向展翼、活力迸发、动能强劲,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发扬“实干+苦干”精神,主动经受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的直接考验,才能迅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板块。宣城,作为长三角重要一域,正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鲜亮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宣城与沪苏浙城市的差距依然较大。如何加速对接沪苏浙、融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作风危机”“作风恐慌”意识,敢于经受风刀霜剑式的“作风考验”,才能做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在长三角发展中把握“扑面而来”的良机,实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实现“凤凰涅槃”式的发展。

理念创新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经受“思想作风”考验。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的复杂形势,面对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握良机,从空间和时间大角度来审视发展。而这其中,根子在观念理念、底子在思想作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必须适应形势、顺应潮流,在新观念上“接轨”,在新思路上“转轨”,在新路径上“铺轨”。比如,“走出去交流”融入新格局、“走进门拜师”学习新理念、“走上台切磋”开阔新视野。又比如,建立“短板清单”,查找症结、细化举措、倒逼责任、传递压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奋力追赶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奋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再比如,通过开展“融入长三角,大家怎么干”研讨交流、调研会诊等主题活动,深入学习思考好想法、好方法、好做法,引导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实践。

贴心服务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经受“工作作风”的考验。根据2020年第一季度统计,长三角城市群GDP合计达到4.98万亿元,占到了我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尤其是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在浙江湖州启动了2020年沪苏浙皖1390项一体化重大项目,总投资达7.81万亿元。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成为最活跃最高效的经济高地之一。而其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背后,正是长三角各地一直以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无中生有”的“创新+”勇气,正是广大党员干部务实高效的“零距离+”服务,正是在解放思想中扫“禁区”、走“盲区”、闯“难区”的“改革+”精神。客观分析,在少数地方的发展服务环境中,依然存在 “旋转门”“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助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责无旁贷,针对不敢担当、不敢碰硬的“软骨病”,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的“揩油病”,“推拖扯转”散漫作风导致政策悬在空中的“梗阻病”等方面的问题线索,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线索,应当从严从快查处,推动纠正营商环境中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

廉经律已的严肃性,要求我们必须经受“纪律作风”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应对标对表、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督促广大干部自觉讲规矩、守纪律、严作风、树形象;要始终保持监督执纪问责的“严紧硬”,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的问责力度。严格执行有关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或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的若干规定,对公职人员违规插手干预企业招投标、企业采购、企业工程建设的,依纪依规从严查处;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违纪违规问题,有报即查、快查快结;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腐败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深挖细查,依纪依法从严惩处,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坚持“严管厚爱、宽严相济”原则,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谱写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宣城篇章”。(宣城市宣州区纪委监委 吴岳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