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廉政时评】让“想”搞特权的人望而却步

时间:2018-01-09 11:07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廉政时评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把洁身自好作为第一关,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炼就过硬的作风。

通俗而言,“特权”就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即“法外之权”。由特权所衍生出的思想,就是“特权思想”;由特权思想生成的行为,就是“特权现象”。特权与权力密不可分、与腐败相伴而生、与作风紧密相联。因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为扭曲的权力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毒瘤,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背道而驰。

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旧的规范逐渐解体,新的规范却难以在短期内确立它的权威,新旧规范都无法有效地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制度真空”、“制度疲软症”是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陷阱。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由于改革还未彻底到位,一些行政机关手中还掌控着大量公共资源和行政审批权,为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一些领导干部一旦大权在握,即忘却了权力的授予主体,相反会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奋斗得来的,认为自己之前已经垫付了足够的本钱,现在是到了索本还息的时候了,这时公权就转化为私权,乃至逐渐演变为特权;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把追求特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觉得只有握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权力,才有面子,才显得有身份,因而,有意识地“寻找”特权。所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服务意识淡化,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有的公然站在法律之外,挑战法律的权威,蔑视法律,对执法者根本不放在眼里,导致社会法治环境恶化,人治大于法治,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出现还是由于不科学的法律法规政策导致的。特权是法律政策之外的权益,但往往又是法律政策造成特权。有时正是由于法律政策本身存在问题,才造成了特权的存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因此,根治顽固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须深化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针对可有可无式“软学”、重形式轻实效式“虚学”、漫无目的式“盲学”、蜻蜓点水式“浅学”等问题,从制度上立规强责任、让学习教育“有刚性” ,从组合套餐中“深补钙”、让学习教育“触灵魂”、“接地气”,从立学立行重“显绩”、让学习教育“有声有色”等务实有效的预防和规避措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除特权思想,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社风民风。因此,根治顽固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须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特权往往是滋生腐败的土壤,有了特权,腐败往往随之而来。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特权案件,不管涉及到谁坚决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以响鼓重槌震慑想搞特权腐败的人,让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根治顽固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做起。“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以上率下,做出榜样,营造出自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生动局面;根治顽固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须严以用权织紧织密制度的笼子。严格按制度办事,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意味着要动用制度改革的“刀子”,挖出腐败之根,通过制度制约使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合法合规运行,彻底解决“一把手说了算”“一言堂”以及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等问题,使更多的“想”搞特权和腐败的人望而却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级干部犯错误的机会,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总之,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权力存在,那么反对特权就永远在路上。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将得到有效遏制。(朱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