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碧血悲歌 ——追忆红军杰出将领许继慎

裕安是将军的故里,红军的摇篮,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的重要起源地。从这里涌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其中,有一位军事家,他没有在功成名就后终其天年,他没有牺牲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也不是壮烈地倒在敌人的刑场上,可他却用短暂的三十年,写下了一个天才军事家璀璨的人生篇章;他,高大伟岸的人格形象,永远闪亮在共和国将星的行列。他,就是红军杰出将领——许继慎。 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碧血悲歌——追忆红军杰出将领许继慎》。 

许继慎,1901年出生于裕安区青山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鼓轮破巨浪,风送夕阳归。明晨云雾散,昂首看朝晖。国事艰难日,英雄奋起时。光阴如逝水,觉醒不宜迟。”求学期间许继慎看到英美帝国主义军舰在中国内河长江横冲直撞时,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诗,也饱含了他忧国忧民、奋起报国的满腔热血和远大志向。

1925年春,在第一次东征中,许继慎指挥少量兵力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攻击。第二次东征,许继慎力劝已经败逃的担任阻击任务的主力团团长,重新投入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事后,这位团长晋升为少将。而许继慎缄口不谈自己的功劳,后来周恩来在听取蒋先云的汇报后,表扬了他的机智、勇敢和谦虚精神。如果说两次东征只是许继慎作战指挥能力的小试牛刀,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则成为许继慎展示过人军事才能的舞台:1926年5月,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时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的许继慎带领部队强占咸宁县城。在随后的贺胜桥战役中,他亲率独立团二营冲锋在前,连破敌军几个阵地。1927年5月17日上午,许继慎接到叶挺电告:夏斗寅叛变。叛军从宜昌出发,势如破竹,直抵距武昌只有30里的纸坊镇,许继慎率领七十二团奔赴前线,发动逆袭,攻击与逆袭,包围与破围,两股人流撞在一起,发出震耳欲聋的厮杀声。许继慎身先士卒,带领七十二团官兵抱着必死的决心,踏着血迹和尸体不断发起冲锋。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不计生死的勇士,叛军胆怯了,许继慎当机立断,带领官兵发起全线追击。追击中,冲锋在前的许继慎先是右小腿中弹受伤,接着腹部又中弹,一节肠子竟流出体外。为指挥作战,许继慎硬是把肠子塞进肚子里,用手死死地按着,鲜血染透了军衣,他也成了一个血人,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就这样,他用一个团的兵力打败了夏斗寅一个师的进攻,上演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许继慎像一颗冉冉升空的新星,以眩目的光芒和不可抑制的活力登上军事舞台。

出人意料的是,创造奇迹后,许继慎仿佛蒸发了。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无声无息。表面上看,许继慎在上海,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经常访朋问友,与留在上海的安徽籍社会名流来往密切,也成为各党各派拉拢的对象。对此,党内有些同志指责他交友过广,敌我不分。事实上,他是按照组织的指示,利用乡土关系在上海开展统战工作。对于误解,许继慎从不放在心上,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其实,许继慎是个性情直率的人,不习惯绵里藏针的外交辞令,他渴望生活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军旅之中。最了解许继慎心思的莫过于周恩来。1930年春节刚过,他就把许继慎找去,笑吟吟地说:“中央军委决定任命你为红一军军长,前往鄂豫皖边区指挥作战。”“我等的就是这一天!”许继慎喜出望外。

是的,作为一名军人,许继慎无时无刻不渴望回到战场上,可是这一去,就要离开25岁的妻子谭冠玉和一周零三个月的儿子。他知道,这一去,能再回到上海与妻儿团聚,已不大可能了。离开上海前,几位朋友为他饯行。平时烟酒不沾的他,那晚却喝的酩酊大醉。他不停地吻着一岁多的儿子,似乎预感到这一去,将是生离死别。这时他已经得知,就在前不久,弟弟许希孟在领导独山农民暴动时被捕,敌人割下了弟弟的头,挂在城墙上示众,母亲和希孟的妻子至今下落不明……“党仇未报,家仇未泯,此去大别山,我许继慎一定要为党、为革命、为死难烈士同敌人决一死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冠玉,我如果战死了,你可一定要千方百计把咱们的儿子带大,告诉他,他的爸爸是共产党员,是红军,是红军的军长!”说完,他不停地亲吻着儿子的小脸,泪水滚滚而下。这一别,许继慎那尚在襁褓里的孩子,竟是在61年后才见到自己的父亲——而那只是矗立在皖西烈士陵园中的一尊静静的铜像。

许继慎带着重托于1930年3月,踏上“回乡”之路。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许继慎将分属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的三个师统一改编为红一军,共计2100余人。红一军组成后,统一了指挥,更提高了战斗力。后来,徐向前总结说:“红一军3个师捏拢在一起,许继慎同志立了一大功。”1930年5月,许继慎指挥红一军大举出击,攻下皖西重镇麻埠、独山、西河口、霍山城等;8月下旬在四姑墩与徐向前成功会师。“立三”路线下来后,许继慎并没有机械执行“左”的政策,在奉命出击平汉线不力时果断放弃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转而攻击敌人守备薄弱的城镇,连续攻克河南陡沟镇、光山县城、罗山县城、湖北黄安县城等地,红一军主力发展到6000多人。红一军屡战屡胜,捷报频传,军威由此大振。1931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许继慎任第11师师长。许继慎没有因职务的降低而减弱工作责任心和革命意志,继续指挥所部英勇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党组织、政府和红军中树立了崇高地威望,就连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都这样写道:“许继慎的声望有时高出于党和苏维埃之上”。但,就在许继慎、徐向前等一批骨干将鄂豫皖根据地慢慢壮大的时候,他们刚刚联手写下的第一页辉煌,就被张国焘的黑手折断。张国焘在向许继慎伸出橄榄枝被拒绝后,嫉恨丛生,组织了一系列的围攻和诬陷,但仍然折不断硬汉子的脊梁,直率的许继慎多次揭穿张国焘的老底。为了排斥异己,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个人独裁,张国焘手舞“肃反”大棒,开始实施他的阴谋,在严刑逼供下,许多人屈打成招。但是,许继慎尽管被打得遍体鳞伤,仍然像一只囚禁在牢笼之中的猛虎,发出阵阵怒吼。他当着张国焘和全体审讯人员的面,列举事实,揭露张国焘品质不端,也绝不承认张国焘强加给自己的一切“罪名”。张国焘恼羞成怒。为了避人耳目,他以谈心为名,将许继慎领到偏僻的河滩,令人鞭打逼供,恶狠狠地嚷道:“不招供就往死里打!”

罪恶的皮鞭一下下地抽打在许继慎身上,一抽一道血口,一卷一片皮肉,许继慎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儿,鲜血染红了河滩上的沙子。一位目睹当时情景的红军班长在一篇回忆录中悲愤地记下了当时的场面:漕家河水流湍急,冲击着平浅的河滩。河滩上却出现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情景:许继慎同志被捆在那里,遭受鞭打。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被打得血流满面,皮开肉绽。为什么要打我们的老军长呢?他是打了败仗,还是违抗了军令?就是犯了弥天大罪,应该军法从事,也不兴这么毒打呀!1931年11月,张国焘利用敌人反间计残忍杀害了许继慎。遇害时,许继慎年仅30岁。

30岁,一个美好的年纪。一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的红军杰出将领,没有牺牲在同敌人浴血奋战的沙场上,却蒙冤屈死于窃取党内高位的张国焘之手,扼腕呐!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所有的赞美都只能表达惋惜之情,却无法阻止年轻军事家的离去。许继慎就像一块洁白的美玉,通体晶莹,不容许沾上半点污垢,他用短暂的生命捍卫了灵魂的圣洁,高尚的人们也用怀念来延续着他的生命。让我们欣慰的是:1945年,中共七大为在错误“肃反”中死难的烈士平反,许继慎的冤案真相大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1年,中共六安县委为许继慎修建烈士陵园,徐向前亲自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的碑文。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赫然列入了许继慎的名字,他也成为我省唯一的军事家。1991年,许继慎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六安市政府和党员干部集资修建的“许继慎将军陵园”在许继慎的故乡青山乡土门店落成开放。将军泉下有知,也当笑慰平生。

如今,许继慎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已经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他立志要推翻的旧中国,已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他和无数优秀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已经成为激励我们伟大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旗帜。我们以先烈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