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淮(安徽著名剧作家、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
徽州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常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记录下来,供子孙后代铭记、恪守,并将其称之为“家训”,而家训在传承的过程中经一代代充实、劣汰存优,逐渐形成了整个家族认可的“族训”。历史上徽州社会相对稳定、繁荣,其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从小接受家训、族训的熏陶。时至今日,许多先人留下的家训,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黟县西递村,不仅家家悬挂一些治家格言,将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思想加以通俗化、平民化、普及化,更多的是通过楹联、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等建筑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西递的家规家训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方式生动直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形成了“一副楹联一课堂、一条格言一家训”的特色家风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胡慧中(西递村老年协会会长、胡氏后人):
在漫长的历史中,西递村走出了数以千计的官吏,仅明清两朝,被授予实职的官吏就有460余名,究其原因,与西递胡氏始终遵循的家训密不可分。比如,胡元熙从小接受“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的祖训,所以他在外做官几十年来,清廉为官、克己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家规家训是家族内部的基本大法,是先祖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西递族规家训对后人影响非常大,助推了一代又一代西递人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黟县纪委监委/供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