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两会时评】让“政德”成为评判干部的“头号风向标”

时间:2018-03-15 08:34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要闻播报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德”字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文字初生的时期,人崇尚自然,强调心行一致,所看所行所想即是德。后人讲身心合一,一切以心度之,就是凭良心,行正心直即是德。现如今群众对于官员“德行”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常言道,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讲政德就是秉持为民的初心,准确把握权力为谁而用,权力因谁而生的问题,通过政风清明带动党风、民风、社风持续向好。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实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就在《求实》杂志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讲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由此可见,习总书记对于为官之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政德,就是为官用权的道德,是明辨是非、公私、真假、虚实的基础,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人政德的最高境界。同日常所强调的社会公德相比,官德的影响力更为深远。普通人德行有失,影响再大也可想见,而主政一方的官员一旦道德滑坡,把权力当做谋私的工具,则会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进步、贻害党的事业。

《官箴》有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与有迹可循的政绩相比,政德听起来似乎偏虚偏软,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时,“政德”的评判更要找准结合点,将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作为考核的支撑。在具体评判中,既要考核干部的“现在时”,也不能忘记干部的“过去时”,将干部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同干部的成长轨迹结合起来。同时,既要重视内部评价,也要纳入外部评价,将“八小时内”的工作表现,同“八小时外”的生活作风结合起来。不但要看平常,更要看关键时刻,将领导干部的日常表现同急难险重任务中的担当精神结合起来。

让“政德”的风向标真正硬起来,离不开在具体实施中“以德为先”,个人述职要述德,民主测评要测德,个别谈话要问德,民意调查要考德。尤其是在急难险情面前,领导干部如何解决困境、在个人名利和社会价值间如何进退留转,均要作为“德”的考量标准,真正将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推选到领导岗位上。

评判“政德”,目的在于更加精准的选出好干部,只有把“政德”成为选拔干部的头号风向标,才能发挥出选对一个,激励一片的引导作用,真正将“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的思想,根植于领导干部的思想沃土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吴宜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