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读书】一曲信仰与传承的交响 ——读《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

时间:2017-08-25 11:3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读书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携半尺素书,重拾尘封的情怀。书信是一种温柔的艺术,在古代中国被称为“尺素(帛)”或“简牍”,其亲切细腻有时超于日记、笔记,致使许多文人墨客都有收藏书信的习惯。《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一书收藏了长征途中革命先烈的珍贵书信,汇集了红军将士的家国情怀,重现了红军长征的英勇历程。本书入选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长征,不仅是我们党史军史上的一个绝无仅有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也是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事件。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本《人类一千年》的书。为此邀请了全世界3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来评选人类1000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100件事情。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事情必须“影响人类进程”。公元1000年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岳飞所在的年代。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这1000年当中,仅仅要选出100件事。结果,中国入选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火药武器的使用。它标志着人类热兵器时代的开始,一直到今天,不管战争形态发展到电子战还是信息战,只要还有枪还有炮,人类的热兵器时代就没有结束,这件事依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进程。第二件事是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服半个欧洲。第三件事就是长征。长征为什么能入选?因为长征从精神层面影响人类进程。

日本学者河上肇读了《西行漫记》后,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在阅读过程中,再三掩卷落泪……像我这样落魄如残骸朽木的六旬老翁,也感到人生中仍然能获得力量,至为喜悦。”法国女学者戴博瓦尔在长篇纪实报道《长征》中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长征展现出人类精神、信仰能带来的巨大可能性,认识长征就是在认识人类自己,就是在发现人类精神的价值。

中共党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莫过于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最深重的苦难和最耀眼的辉煌皆出自于长征。为国家、为共产主义而献身,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是我们党整个精神谱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一精神在长征中历经考验,发挥到了极致。8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前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长征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以书信解读的形式来反映长征历史的图书。从体例上,每封书信都包含书信正文、作者介绍、书信解读、长征故事四个部分,对所收录的书信从写作背景、书信内容、书信价值等作较为全面的解读,并链接有相关的延伸阅读资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的信息年代,我们几乎是提笔忘字,又有谁愿意去写书信呢?但我们常说,家国天下,尺书见证。物质的东西无疑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但精神的东西却永远留在历史的某一页。无论岁月在前进的路上怎样热闹地更替,无论如今的科学技术使我们人类交往、交流交谈的形式演化得怎样缤纷,发生怎样的变化。书信这种古老的情感传递方式依然是我们所不舍的。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在这些书信中,既有热血男儿的沙场绝笔,也有严父慈母的谆谆嘱托;既有兄弟姊妹之间的默默心语,也有恋人之间的爱与深情……字里行间,时空穿越,我仿佛看见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飘拂的画面,心中涌动的是信仰、精神、情怀与传承的奏鸣交响。

从方志敏的三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我们今天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就有一条是铁一般的信仰。而我们的先辈那是一种怎样的历史自觉?于是我们找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广大红军将士无限忠诚与浴血拼搏,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之间真诚有力的战略配合,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核心因素和根本保证。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所说的“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方志敏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领袖。他独自创立了一支红军,一个有50个县、100万人口的赣东北根据地,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并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中央红军西征前,他受命率孤军北上,全军覆亡已成定局。兵败后,他本可以不死。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800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回接应。部队被打散后他又有一线生机,“本来我是可以到白区暂避一下,但念着已有一部分部队回到赣东北,中央给我们的任务又刻不容缓地要执行,所以决心冒险转回赣东北,一方面接受中央的批评和处分,开会总结皖南行动,作出结论,同时整顿队伍,准备再出。”而后终于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随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

方志敏求死,而敌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就将他转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尽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2篇文章著述共13.6万字。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1000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这种精神和人格上的贡献已远超出他具体领导的军事斗争。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写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我们今天读到方志敏这三封书信,提到最多的是随时准备死,怎样死,死前再抓紧为革命做点什么。读方志敏的信,我们看到的是他坦然面对死亡。他说:“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如此从容。他是在为民族赎难,以身殉国。他在狱中细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党史研究留下珍贵的资料。最让人落泪的是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那是怎样的一种向死而生?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80余载岁月的回望,历史究竟凭借什么告诉未来?一凭经验,二凭精神。精神是创造、汲取、运用经验的先导和内在动力,精神奠定着经验的价值取向。长征,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的永恒。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走好今天新的长征路是我们对长征精神最好的传承。我想,这也是《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这本书所寄寓的意义。(黄莺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