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不觉悟 不知苦  

时间:2017-07-10 08:4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类:清风苑     编辑:张晓玉
【字体: 】      打印

中国人评价一个人,常用“觉悟”作标尺,或曰“这个人有觉悟”,或曰“这个人没有觉悟”,以此来评判一个人品行之优劣和境界之高下。

古人曰:“亦可以觉矣,以此自觉悟也,百里之国足以独立。”郭沫若有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这都说明觉悟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不可小觑。

觉悟,是对道德规范的自觉坚守。《元史·许衡传》中记载:许衡携众公干途径河阳,长途跋涉,饥渴难耐。忽见道旁有一棵梨树,众公干蜂拥而上,采摘无忌,唯许衡正襟危坐。众曰:“此树无主,大人何不受用?”许答:“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东汉时期的杨震五十岁为官,将“性公廉,不受私谒”作为为官之节,从不接受他人的礼物,其著名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论”为他心中之“主”。古代一些清廉官吏注重自己的名声,将“吾心有主”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不为利诱所惑,不为物欲所动,表现出一种难得的清醒和觉悟。

觉悟,是对自身过错的深刻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西晋时有个叫周处的人,因为他平日纵情肆虐、凶恶霸道,大家把他同经常祸害老百姓的水中蛟龙、山中猛虎并称三害。有人出主意让周处去杀猛虎与蛟龙,想一箭三雕。周处历尽艰辛杀死两害,村里人以为周处也必死无疑,便聚集在一起庆祝。回到村里的周处看到大家庆贺的场景,联想到自己平时给乡亲们造成的祸害,不禁羞愧万分,于是痛改前非,最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古人曰:“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复补。”周处对自己的过错能幡然醒悟、改过自新,不失为觉悟的范例,因而能青史留名。

觉悟,是对美好人格的孜孜追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当县令时,第一年就发生特大水灾,十室九空,饿殍遍野,其景象惨不忍睹。危急关头,他毅然决定开仓放粮,使大批灾民免于饿死。郑板桥不仅当官为民,而且为官清廉。他为官十多年,并无私藏,卸任时只雇三头毛驴,一头自骑,两头分驮书籍行李,由一差人引路解甲归田。临别时,他为自己画竹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何等气派,何等潇洒,其美好人格与劲竹媲美,达致觉悟的至高之境。

古人曰:“不觉悟,不知苦。”一个人的觉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在语法修辞中,觉悟常作名词解释,是常与动词相联系的,如“讲”觉悟、“提高”觉悟等。这“讲”与“提高”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抱朴子》有言,“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其实,革面尚易,洗心尤难。提高觉悟的过程,就是不断用正确思想战胜错误思想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革新,使人格日臻完善的过程。只有真正懂得觉悟之苦、觉悟之难而又坚持不懈地追求觉悟,才能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讲:“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乃是针砭时弊,强调要恪守正道。“正”者,大道也。既包括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观规律,还包含正确理论。周恩来从小立志拯救中华,在对辛亥革命“敷衍姑息”失望之余,决然东渡寻求救国真理。他在东瀛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资本论》等“打开心门”,顿悟道:“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回国后,即组织“觉悟社”,专注研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见,觉悟的提高,必须借助于正确的理论,方能校正人生航向,打牢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从科学理论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从而使自己的信仰深沉而执着,使自己的道德纯洁而高尚。

“吾日三省吾身。”古人把自我反省作为一门功课,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错即改。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严格自律、勇于纠错作为提高觉悟、增强党性的重要方法,以保持头脑清醒和行动自觉。在延安整风运动后期,相关工作曾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毛泽东及时发现了错误,进行整改。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亲自出面,当面向被整错的同志赔礼道歉。他诚恳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立即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保持清醒头脑,勇于自我纠错,都让人既感且佩。

毛泽东曾说过,讲道德就应该讲“永久奋斗”这一条。人的觉悟的提高,党员党性的增强,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场终其一生都要进行的“持久战”。那些在反腐重锤下纷纷落马的“老虎”“苍蝇”,不少人在人之初、官之初也有过向上向善的追求,但随着位越高权越重,人生追求日偏,贪婪之火日炽,欲望之壑日深,而心中党纪国法之绳日废,终至觉悟、党性全失,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当从反面镜鉴中汲取深刻教训,自觉做到常修身心、常防诱惑、常敲警钟、常正品行,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将内心的精神力量外化为高尚的职业操守,升华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就像周恩来所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向贤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