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曾被一些人视为“一阵风”。然而,12年过去了,这场以“徙木立信”开局的作风革命,不仅没有“昙花一现”,反而以“铁腕之力”重塑了中国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风貌。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遏制“车轮上的铺张”,从清除“会所中的歪风”到荡涤“节日里的腐败”,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并成为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
破旧立新,从“积弊丛生”到“铁规生威”。八项规定施行前,人们时常叹息“几百个红头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公务接待成为“无底洞”,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屡禁不止。办公用房超标、会议泛滥、文件冗长等问题更是普遍存在,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材料大战”,群众办事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困境。特权思维与“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让部分党员干部逐渐背离了公仆本色。
八项规定的出台,直指这些沉疴积弊。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零容忍”态度执纪问责。数据显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76.8万件、处分62.8万人。一时间,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款旅游等顽疾被逐一击破。高压态势下,“天价茶”“烟票”“蟹券”等隐形变异“四风”问题露头即被打,党员干部逐渐形成“越到节点越要自律”的自觉。
化风成俗,从“为官不易”到“为民务实”。八项规定的深化,不仅在于“破”,更在于“立”。党风政风的净化,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整体转向。高档会所转型为大众茶馆,公车喷涂标志、定点封存,办公面积严格压缩,干部从“讲排场”转向“比实绩”。尤其是政务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变为“一窗通办”。基层干部得以摆脱“文山会海”,更多精力投入民生服务。
固本培元,从“制度约束”到“文化自觉”。八项规定的生命力,源于其与制度建设、文化滋养的深度融合。从中央层面来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相继出台,将作风要求固化为纪律红线;在地方实践工作中,有“公务餐”改革,干部跨区域公务一律扫码自费就餐;有乡规民约整治婚丧大操大办,人情消费压力锐减。与此同时,廉洁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红色精神、爱廉家风等活动,将文明新风尚融入社会肌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四风”问题在一些地方仍存在隐形变异风险,必须坚持“常”“长”二字:始终做到常抓不懈,以“钉钉子精神”盯紧重要节点;始终保持长效治理,通过基层观测点、数字化监督等手段巩固成果。唯有如此,方能避免“雨过地皮湿”,让清廉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基因。
数字才最具说服力。2024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94.9%的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成效表示肯定。显然,这是人民群众投下的信任票。现如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其力量源于“以上率下”的政治勇气、“抓铁有痕”的执行决心,更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当我们站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八项规定依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它深刻启示我们:唯有以制度固根本,以文化润人心,方能涵养一个风清气正的中国。(颍上县纪委监委 朱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