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客户端

【读书】全唐诗

时间:2017-02-22 08:36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分类:读书
【字体: 】      打印

作者:【清】彭定求等编 陈尚君补辑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出版时间:1999-01-01

 

  图书简介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增订重印本,以中华书局原点校本为底本,把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把断句改为新式标点,并改正某些排印错误,同时把陈尚君先生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收入(《全唐诗补编》1992年中华书局版),共增补佚诗四千六百多首,新见作者八百多人,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收录唐诗最多最全的读本了。

  图书目录

  第一册

  卷一 太宗

  卷二 高宗 中宗 睿宗

  卷三 明皇

  卷四 肃宗 德宗 文宗 宣宗 昭宗

  卷五 文德皇后 则天皇后 徐贤妃 上官昭容 杨贵妃 江妃

  卷六 章怀太子 韩王元喜 越王贞 信安王祎

  卷七 宜芬公主 宋若华 宋若昭 宋若宪 鲍君徽 萧妃

  卷八 南唐先主李昪 嗣主璟 后主煜 韩王从善 吉王从谦 蜀主王建 后主衍 吴越王钱鏐 后主钱俶 后蜀嗣主孟昶 闽王王继鹏

  卷九 蜀太后徐氏 太妃徐氏

  卷一〇至十六 效庙乐章

  卷一七至二九 乐府

  第三〇 王珪 陈叔达 袁朗 窦威 长孙无忌 颜师古 杜淹

  卷三一 魏徵

  卷三二 褚亮

  卷三三 于志宁 令狐德棻 封行高 杜正伦 岑文本 刘洎 褚遂良 杨续 刘孝孙 陆敬 沈叔安 何仲宣 赵中虚 杨濬

  卷三四 杨师道

  卷三五 许敬宗 李义府

  卷三六 虞世南

  卷三七 王绩

  卷三八 萧德言 郑世翼 崔信明 孔绍安 谢偃 蔡允恭 杜之松 崔善为 朱仲晦 王宏 朱子奢 张文收 毛明素

  卷三九 陈子良 庾抱 马周 来济 张文恭 薛元超 萧翼 欧阳询 阎立本 张文琮

  卷四〇 上官仪

  卷四一至四二 卢照邻

  卷四三 李百药

  卷四四 刘祎之 李敬玄 张大安 元万顷 郭正一 胡元范 任希古 裴守真 杨思玄 王德真 郑义真 萧楚材 薛克构 徐珩 贺遂亮 韩思彦 魏求己 刘怀一

  卷四五 杜易简 陈元光 许天正 许圉师 赵谦光 郑惟忠 张鷟 李福业 薛脊惑 贺敱

  卷四六 狄仁杰 魏元忠 韦承庆 李怀远 崔日用 宗楚客 苏瓌

  卷四七至四九 张九龄

  卷五〇 杨炯

  卷五一至五三 宋之问

  卷五四 崔湜 崔液 崔涤

  第二册

  卷五五至五六 王勃

  卷五七至六一 李峤

  卷六二 杜审言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延伸阅读:

增订重印本前言 

傅璇琮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于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开始编,次年十月成书。以不足两年的时间,编成这样一部大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不能不说是一次修书盛举。

  据清朝康熙时编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记,当时纂修《全唐诗》,是以明末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作稿本,再参考清朝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因此能以如此短促的时间编成。据现在学者研究,这所谓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即是清初季振宜所编的《全唐诗》。胡震亨、季振宜是明清之际有名的藏书家,又都是精鉴名家,他们分别采集宋元以来所刊刻、传抄的唐人别集,并搜求遗佚,补辑散落,又详作校勘,辑集有关诗人生平及诗集流传等材料,遂成为网罗面较广的唐诗总集。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共一千三百三十三卷,季振宜的《全唐诗》七百十七卷。有了这两部书作基础,确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编成有唐一代的诗歌总集了。

  我们知道,唐人的诗,除各个作家的专集以外,在唐宋两代就有人注意做汇辑编集的工作。唐代人自己编本朝人的诗,所谓唐人选唐诗,据现在研究者考证,有一百数十种,现在存世的有十余种。宋代人所编,著名的有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南宋末人的《分类唐歌诗》等。明朝人所编更多。但这些书所收都不全。清康熙年间所编的这部《全唐诗》,应当说是相当“全”的,它继承了在它以前的各种唐诗汇辑本的成果,并在这个基础上,搜罗了唐五代三百多年间无论成集的或零星的篇章单句的诗歌,使我们较能概见唐诗的全貌。《全唐诗》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它的成书距今已将近三百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书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的。

  但是,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在编纂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同时期的大学者朱彝尊在此书编成后不久,即写有《全唐诗未备书目》(《潜在堂书目四种》之一),列出了可以补充的一百四十种左右的集子,虽然朱氏所列大多采自志书,且有些书未必存世,但由此也可见《全唐诗》有待补遗者正复不少。因为《全唐诗》名义上是御定的书,当时朱彝尊即已有“业经进呈,成书不说”之叹(见《全唐书未备书目》后冯登府记)。有清一代,考据之学颇盛,但由于这是官修书,因此学者们多不愿涉足于此。本世纪初以来,治唐代文史者,才渐渐就书中的错讹提出磋商,如刘师培《读全唐诗书后》、闻一多《全唐诗校法举例》、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俞大纲《读唐音统签》、李嘉言《改编全唐诗草案》等。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唐诗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更有不少文章就《全唐诗》的辑佚甄辨工作,作了方面甚广的探讨。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全唐诗》大体上存有这样一些问题:一、误收。据研究者考证,《全唐诗》误收了唐以前人所作,宋及宋以后人所作,凡诗七百八十二首,句五十三,词三十四篇,所涉作者一百十五人(见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文史》第二十四辑)。又据湘潭师院陶敏教授所考,书中卷467的整整一卷牟融的诗,完全是明人伪作。二、漏收。漏收的诗篇也不少,这方面除单篇论文指出外,成书的有王重民、孙望、童养年及陈尚君等的辑本(详见后)。三、作家作品重出。重出的作品,有时互注,有时无注。四、小传舛误。诗人小传过于简略,且疏失之处甚多。五、编次不当。全书的排列次序,以皇帝、后妃及宗室列首,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全面集中编列“郊庙乐章”、“乐府”,后面诗篇中又有重复。

  以上这些错失,对于编成于三百年前的一部规模较大的书籍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今天真正要对此书下一番功夫,那就应该作彻底的改编整理,也就是修纂一部“新编全唐诗”。这一工作现在已有一些唐代文学研究者在做。但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完成的。为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的需要,现实的办法就是就清代所编的这部《全唐诗》,作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

  中华书局曾于五十年代中期,请王仲闻先生(王国维次子)等根据扬州诗局课本《全唐诗》加以校点(校点工作我也参加,并于1959年起草了“点校说明”,书名“王全”),除断句外,还改正了某些明显的错误,并在后面附录日本上毛河世宁纂辑的《全唐诗逸》三卷(据《知不足斋丛书》本)。过去的《全唐诗》的刻本都是按函册分的,查阅不便,中华书局就不分函册,盖以卷分,全书前加卷次、作者目录,每一分册前编加诗篇目录,以便查验。应当说这是本世纪以来对《全唐诗》所作的第一次较为认真的整理,出版后受到好评,从六十年代起,三十多年,不断重印。

  1982年,中华书局曾将王重民先生的《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先生的《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先生的《全唐诗续补遗》几部著作合为一书出版,起名为《全唐诗外编》。出版以后,随着唐诗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陆续发现《外编》收录佚诗仍未完备,且考订亦有未确之处。因为就请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先生作一次全面的校订和续补。陈尚君一方面订正王重民等书中的某些误失,同时又增补了不少佚诗,共辑得逸诗四千六百多首(其中新见作者八百多人)。中华书局于1992年以《全唐诗补编》为书名出版了王、孙、童、陈等几位辑佚、校订之作,这可以说是清代中期以来唐诗辑集的最大成果。

  我们这次的增订重印本,就用中华书局六十年代初出版的点校本,并改正了某些排印错字。在全书之后,把陈尚君先生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列入。这样做,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有关《全唐诗》补遗的最大数量了,也是最全的一部《全唐诗》了。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中华书局六十年代的点校本以及1992年的《补编》本,都是繁体竖排,我们这次则是一律改为简体横排,这在形式上是一次较大的更动。按过去的古籍整理常规来说,整理校点本一般是用繁体字的。我们认为,用繁体字的做法是符合古籍整理体例的,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资料性较强的古籍著作,确应这样做。但古籍整理也要随客观形势发展而有所变化。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古籍为现实服务,更贴近现代生活和环境,这就要考虑尽可能用现代人所习惯的形式使文学古籍更好地走向大众,更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更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繁体、简体,只是一种印刻形式,繁体能较多地保持古籍面貌,当然应该肯定,但现在一般读者确较习惯于简体,繁体字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会造成阅读上的一定困难。我们的宗旨,是要消除阅读上不必要的障碍,使读者直接阅读原文,以便真正理解和欣赏古典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只要我们保证文字无误、校点准确,那么采取今天读者易于接受的简体、横排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

  本书末附作者索引(包括《全唐诗补编》所收的作者),以便读者检索。

1997年11月

 

相关新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手机站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4725号-31

安徽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